近期,商湯科技再次裁員的消息引發了業界關注。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裁員發生在公司積極擁抱大模型技術轉型的背景下。作為AI 1.0時代的佼佼者,商湯科技的波折反映了那一波AI公司在轉型過程中的普遍困境。
成立于2014年的商湯科技,在AI創業熱潮中率先嶄露頭角,并成功登陸資本市場,成為AI第一股。然而,隨著大模型時代的到來,商湯科技似乎未能跟上步伐。2023年,公司啟動了戰略大調整,推出了SenseCore商湯大裝置和“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但效果并不理想,裁員和組織架構調整隨之而來。
商湯科技等AI 1.0時代的領頭羊企業,一直以其技術信仰和科研實力著稱。然而,這些企業在將AI 1.0的技術樹直接移植到AI 2.0的大模型土壤上時,卻遭遇了水土不服。商湯科技的“大裝置+大模型”戰略,雖然延續了過往的技術路線,但帶來的成本壓力遠大于收入增長。
大裝置作為商湯科技的基礎設施,旨在提供MaaS服務,但盈利前景渺茫。首先,AI基礎設施云服務市場重投入、長回報周期,導致早期成本居高不下。其次,市場競爭激烈,商湯科技與百度、阿里、騰訊、華為等頭部云廠商相比,缺乏成本優勢和用戶規模優勢。商湯科技的營銷策略也面臨挑戰,以算法見長的AI公司難以像基礎服務商一樣深入市場,導致營銷成本畸高。
在大模型方面,商湯科技堅持以視覺感知和多模態模型為主,但一直未能占據市場主導地位。隨著大語言模型的興起,商湯科技在自然語言交互等領域缺席,失去了市場話語權。盡管后來圖像和多模態模型問世,但品牌與主流市場認知的斷裂已經難以彌補。例如,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商湯科技推出的SenseAuto絕影自動駕駛方案,對主機廠的吸引力有限。
商湯科技在AI 1.0階段的業務主要集中在大企業、大項目上,導致風險集中。隨著房地產收縮、智慧城市建設放緩,安防業務量持續縮減。而自動駕駛、醫療等業務則規模較小,成為裁員的重災區。為了構建更具韌性的客戶構成,商湯科技推出了“大裝置-大模型-應用”三位一體戰略,旨在吸引各行各業的智能化客戶。然而,實踐中執行起來難度較大,過去的優勢難以復用,新客戶拓展需要時間,導致營收情況并未顯著改善。
AI公司的可演進性在這一輪大模型浪潮中顯得尤為重要。然而,AI 1.0公司在產品演進性上暴露出短板,未能完成新的產品市場匹配(PMF)。隨著AI創投進入秋天,第一桶金花完后難以獲得新的規模投資,商湯科技等AI 1.0公司由于組織規模更大、成本更高,容易擱淺在轉型途中。輕量化成為商湯科技的一個選擇,但歸根結底,只有盡快完成PMF,證明自身在技術與商業上的可演進性,才能再次獲得商業市場和資本市場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