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近日宣布,決定對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BEV)實施為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稅率介于17%至35.3%之間。這一決定立即引發了中方的強烈反應,中國官方表示對此裁決不予認同,并已在世貿組織框架內提起訴訟,以捍衛中國新能源汽車生產商的合法權益。
中方指出,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實質上是貿易保護主義的體現。中方強調,真正的市場競爭應基于公平原則,而非通過設置貿易壁壘來保護本土產業。中方將繼續通過對話與磋商尋求解決方案,同時保留采取進一步反制措施的權利。
中歐雙方的技術團隊目前正積極展開磋商,力求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以避免貿易摩擦的進一步升級。然而,中國已對歐盟部分國家實施了反制舉措,將白蘭地及部分農產品納入反傾銷調查范圍。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教授蔣煒認為,中國新興產業在國際化進程中將面臨多重挑戰,包括關稅、技術以及碳排放等方面的壁壘。他建議中國應積極推動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行業標準出臺,以規避國際市場中的技術障礙。
歐盟此舉被中方視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典型,不僅無法幫助歐盟汽車產業走出困境,反而可能引發更廣泛的貿易爭端,對中歐乃至全球經濟造成負面影響。中方呼吁歐盟應尊重市場公平競爭原則,通過對話與合作解決貿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