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胡金華 上海報道
在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的號召下,保險資金打造的康養社區是專攻高端銀發群體的特殊標的,自10月以來,各大險企仍在加大對該領域的布局,并且從成熟的一線模式轉戰二線市場。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中國平安、泰康保險、太平人壽、國華人壽等多家險企共計投入超88億元人民幣,在全國一二線城市布局康養社區。以泰康保險為例,上海泰康之家、申園養老社區開業近十年,同時泰康之家·錦繡府養老社區已開業運營;泰康之家·靜安府養老社區近期正式落地,泰康在上海打造的“一園雙府”養老布局正式形成。
“高端康養社區帶來的吸金效應仍在不斷發酵,泰康作為最早進入市場的險企,其成熟的運營模式顯然得到了高凈值銀發人群的歡迎。還有很多保險巨頭這些年都在重金打造閉環康養社區,說明市場需求仍在增長。”上海一家險資康養社區運營負責人田秋告訴《》記者。
多家險企康養社區投運
近期,一批險資康養社區投入運營。
10月11日,國華人壽旗下的養老社區——合悅家上海普陀國際康養中心,獲頒不動產權證,并正式迎來首批入住客戶,標志著該康養中心自啟動以來進入實際運營。據悉,該項目投資建設金額超7億元,包括259套獨立養老公寓、92張護理床位,以及超過5000平方米的康養會所和1000平方米的為老服務中心。
同日,位于北京順義區的中國太平·玉蘭人家也正式投運,成為中國太平旗下第五家正式投入運營的重資產養老社區,其規劃總建筑面積17.7萬平方米,房間總數1387間。社區總投資46億元,建筑面積約17.7萬平方米。整個社區分兩期建設,目前一期已經建成并已于2024年6月正式開業,二期工程預計在2027年建設完成。
10月23日,中國太保旗下的太保家園·武漢國際頤養社區正式開業。這是太保家園第9個投入運營的養老社區項目。該項目位于武漢市漢陽區,建筑面積約12萬平米,總投資約17億元,由三棟高層建筑和三棟多層建筑組成,共有約1300個養老床位,配備太頤餐飲、恒溫泳池、spa水療中心等20余個生活配套空間。
10月26日,泰康保險集團旗下的養老社區——泰康之家·甌園在浙江溫州正式開業,這也是泰康在全國投入運營的第22家、浙江第2家醫養社區。據悉,泰康之家·甌園占地面積約7.5萬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約13.3萬平米,總投資約18.4億元,可提供約1300個養老單元,甌園在試運營的3個月時間里就已入住約130位長輩,預訂超358戶。
10月30日,泰康之家·錦繡府養老社區也在上海開業運營,同時宣告泰康之家·靜安府養老社區正式落地。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這些新增險企康養社區的總投入就超過88億元,還不包括另外一些保險巨頭尚未對外宣發的康養社區項目。另外一個趨勢,則是保險巨頭將康養項目進一步布局到三線城市。
就在10月16日,新華保險宣布與成都德慈醫養中心、甘肅金益康醫養中心、上海復星星堡中環養老公寓(二期)簽署合作協議,在成都、蘭州、上海推出三家優質合作康養社區,這也是新華保險首次在西部地區擴展合作康養社區。
除了重資產養老社區之外,不少保險公司以“輕資產”或者“合作協議”的方式入局養老社區業務,以滿足客戶對于養老資源的需求。6月以來,新華保險分別與中信養老旗下兩家養老社區、復星康養旗下三家社區簽署合作協議,以輕資產的方式布局養老社區業務,以覆蓋更多城市和市場;今年3月,大家保險集團旗下的養老品牌“大家的家”在湖北省武漢市落地,成為大家保險旗下第十六家城心醫養社區。今年5月、6月,大家保險運營的南昌永叔路城心社區、“天津泰安道城心社區”兩家社區正式開業,年內還有位于成都、杭州、上海的三家養老社區樣板區對外開放參觀。
除了已經投運的康養社區,今年上半年險資不動產投資顯著增加。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上半年,包括平安人壽、中國人壽集團、陽光人壽、眾安在線在內的多家保險公司宣布出資購買位于多個一線城市或省會城市的十余個產業園區、辦公樓等不動產項目。
11月3日,有保險業內人士透露,除了租賃和作為職場自用,不少險企將購得不動產自建康養社區進行戰略運營。例如去年12月,太保壽險成功競得廣州天河區一地塊,該地塊將用于建設太保家園廣州天河國際頤養社區、源申康復醫院項目,打造成為中國太保在華南地區的大健康、大養老區域服務中心;去年10月,泰康人壽也成功競得位于廣州市黃埔區一地塊,該地塊將用于建設廣州市黃埔區泰康之家·粵園二期項目。
“在產業園運營方面,險企在醫療、健康管理等多個領域也可以通過自身資源,拉動產業園區的生態圈建設,進一步提高產業園入駐率和招商引資的情況。”對此,上海一位地產業內資深人士施璐告訴《》記者。
專攻高凈值人群
事實上,隨著我國銀發浪潮的到來,養老金融市場的規模未來會達到數十萬億級別,而險資投入的高端康養社區,盡管目標人群是高凈值銀發族,但同樣能獲得不菲的長期回報。不過對于消費者而言,面對眾多的保險康養社區品牌,選擇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買一份保險并不難,最主要的還是社區服務。我參觀了不少的養老社區,家里老人都已經過八十高齡,肯定不適合那種旅居式養老,那么我在為自己購買保險服務的時候肯定考慮老人能夠提前享受入住資格;或者我為孩子投保,我目前還不需要享受這種權益,又該如何選擇險企的產品呢?”11月2日來自上海的夏女士受訪時坦言。
記者也了解到,剔除輕資產合作項目,截至目前,險資已推出了近20個自有養老社區品牌,較為知名的包括泰康保險的旗下的“泰康之家”、中國平安的“臻頤年”、中國太保的“太保家園”, 中國人壽旗下的“國壽嘉園”、陽光人壽旗下的“陽光人家”等。
“當前,險企自建的康養社區品牌大都帶有連鎖模式,這種模式的定位也是為高凈值銀發族實現旅居養老自由,不過這種模式同樣帶來較多的挑戰。首先,客群定位不精準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能夠實現旅居式養老的銀發族基本都在65—75歲之間,而75歲以上的老年人能夠實現旅居養老的比例畢竟在少數,所以連鎖模式的康養社區品牌重點人群還是當地的銀發消費群體;其次部分險企未能深入洞察老年人群的實際需求與支付能力差異,導致產品設計與市場推廣策略難以精準對接,影響了市場滲透率;再次,支付能力限制是制約旅居養老市場擴展的重要因素,高昂的費用門檻使得普通用戶難以承受,限制了市場的廣泛覆蓋。”AgeTravel咨詢相關人士對本報記者分析指出。
在該人士看來,險企康養社區服務質量參差不齊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多環節、多服務商的合作模式增加了統一管理和監控的難度。旅居式養老還面臨著淡旺季現象明顯的挑戰,如何平衡供需關系,確保服務連續性和客戶滿意度,是險企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