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國產替代”或者“中國制造”,也許很多人的心里還是存在這樣的認知:
核心組件都是進口的,中國只能搞搞組裝。
但隨著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制造業,中國已經涌現了很多世界級的單項冠軍企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隱形冠軍”。
前不久,位于江西省景德鎮的上市公司長虹華意披露了第三季報,其凈利潤高達3.76億元,同比增長36.68%。
長虹華意主營業務是壓縮機,這是冰箱、空調的核心部件。
長虹華意生產的冰箱壓縮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冰箱和空調逐步走入中國民間市場,但由于壓縮機的技術和生產工藝都受制于海外,中國的白色家電要么價格很高,要么都是國外牌子。
具體有多高呢?國產冰箱1000元左右,進口的日立、松下冰箱,要兩三千。
要知道在上世紀80年代,城市職工的月收入大概只有四五十元,三口之家一年下來收入不過千元,而當時的豬肉一般只要1元/斤,看場電影只要一、兩毛錢。
一個品質不錯的冰箱,幾乎是一個家庭的年收入。
但即便如此,很多家庭也是咬牙去買,買回來就可以在街坊鄰居間好好炫耀下,產品長期供不應求。
也就是那個時候,國人對于“日本精工制造”有了消費上的認知依賴。
而基本上,錢也都是被國外賺去了。
由于壓縮機技術長期被日本、德國等國外企業壟斷,1993年,華意公司錨定國外的壓縮機制造,在國內率先引進無氟技術設備,開始生產無氟壓縮機系列產品。
這在當時直接震驚到了行業,因為彼時市場壓縮機里一般是用帶有氟利昂的壓縮機,缺點就是會讓大氣層中臭氧的衰減,危害環境,但勝在便宜。
而華意卻率先采用當時國際上比較先進的無氟R13A技術,而且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就建成了國內首條年產100萬臺的“無氟”壓縮機生產線,成為了國內首家采用新制冷工質的企業。
中國第一臺無氟壓縮機,就是華意生產。
由于當時的市場處于藍海低位,華意抓住了機遇,也很快成為國產高端冰箱的供應商。
到了1996年,華意就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瓷都景德鎮的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江西省的第二家上市公司,之后,收購了不少當時國內的小廠,從而擴大規模優勢。
在行業的一輪洗牌中,奠定了中國壓縮機第一股的地位。
引入國外技術,通過市場優勢,占據市場低位,這是中國制造業,同時也是曾經的日韓制造業共同走過的路。
可一旦市場陷入內卷,或者國外卡脖子了,又該怎么辦呢?
上世紀90年代的華意,通過引入最先進的技術,從國內制造業中脫穎而出。
但進入了千禧年,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隨著海爾等企業的崛起,越來越多的新興企業進入了壓縮機市場,同時壓縮機產業在快速擴張后,也迎來了產能過剩的問題。
長虹華意壓縮機制造車間
隨著中國市場的進一步放開,國外西門子等企業更是大舉進攻國內的高端市場。
在這個背景下,華意從行業第一,很快就被打成了破產邊緣的狀態,銀行資信的等級不斷下降。
2006年,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華意被正式列入國家政策性破產總體規劃。
為了拯救華意,2007年12月,四川長虹以2.34億元收購了華意29.92%的股權,成為了華意最大的股東,此后,華意也改名為長虹華意。
長虹的進入,讓休克中的華意活了回來,也認識到了研發的重要性。
重組后的長虹華意開始把研發、技術作為企業的立身資本,2008年,長虹華意總組研發團隊,高價聘請了很多海內外的技術人才,對壓縮機技術,進行國產升級,攻克了很多卡脖子的技術。
全機器化制造
中國制造一旦卷起來,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短短三年的時間,長虹華意的壓縮機的年產量就達到了2000萬臺,年營收達到40億元,位居世界第三。
2012年,長虹華意繼續發揮研發優勢,開始進軍輕型商用壓縮機,并收購了當時全球排名第四的壓縮機企業西班牙cubigel。
通過對cubigel生產線的模仿和再創新,華意實現了“6秒生產一臺壓縮機”的超高效率。
短短一年時間,就實現了產銷3400萬臺,出口1000萬臺,產銷量世界第一的規模。
研發需要資金投入,隨著公司的營收逐年上升,長虹華意設立了世界一流壓縮機研發中心,目前已經擁有近600專利,技術上已經得到了世界知名家電廠商的認可,成為了西門子、惠而浦、伊萊克斯、富士機電等大廠供應商。
從技術上看,華意景德鎮廠的壓縮機生產線,是目前國內外最為自動化的生產線之一。
2018年,歐盟出臺了新版家用電器節能環保標準。
當時的西門子苦苦尋求新的供應商,而華意憑借著出眾的節能能力和低于歐盟標準的噪音,拿下西門子的合約。
在效能和能耗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同時,重量僅為歐洲家用冰箱壓縮機的一半,壓縮機噪聲已經縮小到了30分貝以下。
華意研究人員參加“天工杯”技術大賽
從市場份額看,今天的長虹華意已經占據了世界壓縮機30%的市場份額。
全球平均每三臺智能冰箱,就有一臺使用了長虹華意的壓縮機。
就江湖地位而言,可以稱得上是“一家獨大”。
過去5年,長虹華意的利潤復合增速約為9.7%,在2023年度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報告中,也獲得了市場及權威評級機構的高度評價。
近些年,長虹華意還收購上海威樂,進軍新能源汽車空調的新藍海。
在傳統的汽車空調領域,日系廠商也是長年保持較高的市場份額,國產汽車空調遲遲未有亮點產品。
趁著新能源汽車的擴張期,華意開啟新的增長曲線,又增添了不少市場想象。
從近幾年制造業的趨勢看,“國產替代”毫無疑問是重中之重,不僅是政策層最為關心的事,也是民間投資的主流。
過去我們提到江西景德鎮,可能以為它就是一個生產瓷器的地方。
但在近期的深入調研后,發現景德鎮市竟然有6家上市公司,而且全部是和“新質生產力”有關的,在行業內也都有著相當領先的地位。
對于區域經濟來說,在三四線城市培育出上市公司絕非易事,能培育出世界級的硬科技企業,更是難得。
這需要地方給到政策和財稅上的優惠,以及營商環境的優化。
近期在江西調研上市公司發現,對于這些“新質生產力”的代表企業,當地的稅務部門,以及招商引資的配套,都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
中國人不缺研發的實力和動力,只要能用好技術和資本這兩只“風火輪”,相信在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縣域涌現像德國那樣的“隱形冠軍”出來,共同推動中國向著“智造大國”的目標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