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10月30日訊(編輯 馮軼)近日,港股生物醫藥明星個股信達生物(01801.HK)因深陷“資產賤賣”輿論漩渦持續受到市場關注,公司股價也連續重挫。
截至10月30日收盤,信達生物連續3個交易日走低,累跌約20%,市值蒸發超過140億港元。而這一切僅僅是源于一樁約合1.6億港元的收購交易。
10月25日,信達生物公告,其全資附屬公司Fortvita與公司董事長兼CEO俞德超旗下Lostrancos簽訂股權認購協議。交易完成后,Lostrancos將以2050萬美元的代價直接持有Fortvita20.39%的股份,而信達生物作為母公司,持股比例將被攤薄至79.61%。
公告發布后,這筆交易迅速引來市場和公司小股東的質疑。
一方面,由管理層收購上市公司資產本身就涉及關聯交易,但信達生物甚至沒有提前舉行股東大會進行商議,便直接公告。
另一方面,資料顯示Fortvita作為信達生物推動國際業務的平臺,承擔著市場對公司業務出海的預期。
據了解Fortvita目前還持有信達生物研發管線中PD-1/IL2α融合蛋白IBI363的部分海外權益。9月4日,IBI363剛剛獲得美國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信達生物正在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同時開展臨床研究。
考慮到出海商務拓展早已成為國內創新藥企創收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少投資者都認為管理層此時收購相當于“乘機摘桃”。
更令市場不解的是,本次收購標的資產Fortvita的估值采用的是凈資產價格。這也意味著,本次交易中收購方基本不需要支付任何溢價,從而也引發了市場關于“賤賣資產”的擔憂。
面對市場的諸多質疑,信達生物在10月29日舉行的“中信建投醫藥|信達生物業務更新說明會”上表示Fortvita現階段資產還都是早期、風險較高資產,目前估值是實際狀態的反映。
針對此次交易的目的,信達生物也解釋稱,國際化業務擴張是公司另一主要戰略發展方向,而該業務目前尚處于發展早期階段,面臨諸多風險、挑戰和投資的不確定性。
雖然從業績層面來看,2022及2023財年Fortvita分別虧損3.31億元及2.71億元,確實對上市公司業績形成拖累。
但需要指出的是,本次交易過后,信達生物仍然持有Fortvita79.61%權益。按照會計規則仍能并表記錄到上市公司的業績之中。也就是說,收購本身并無法為分擔上市公司財務和業績壓力起到明顯作用。
且值得注意的是,據港交所披露,俞德超在9月30日和10月2日合計減持信達生物325萬股,總金額約1.52億港元。
上述操作也讓市場直接聯想到,俞德超作為公司CEO,實際是通過減持上市公司股份,再從上市公司手中收購資產。
縱觀整個交易,管理層實際不需要付出任何成本。而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不僅先后遭遇了“管理層減持”、“資產賤賣”等利空影響,承擔著股價暴跌的風險,最后更是大概率要成為這筆交易實際的“買單者”。
另據Wind數據顯示,信達生物于2018年10月31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IPO首發募資約33億港元。上市6年多來,信達生物又先后通過多次配股增發,累計融資超140億港元。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信達生物近五個完整財年全部虧損,仍未實現年度盈利,虧損總額高達近90億元。
多年巨額融資只換來持續虧損,如今又遭遇關聯交易賤賣資產的風波,這也或令投資者未來對信達生物的信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