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10月30日訊(記者 陳俊蘭)今年以來A股再融資市場受理情況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監管政策的收緊對市場產生了顯著影響。但隨著三家交易所IPO審核動態有回暖跡象,10月再融資項目也迎來了新變化,再融資審核有所提速。
從受理情況來看,截至10月29日,再融資新增受理16家,其中,滬市板塊新增主板受理7家,科創板3家,深市板塊新增主板受理4家,創業板2家。
以月度受理變化來看,2024年各月的受理數量均未超過20家。具體來看,1月18家、2月2家、3月2家、4月14家、5月5家、6月6家、7月6家、8月10家、9月6家。這一趨勢表明,自2023年8月證監會表態再融資節奏收緊后,再融資市場一直處于較為冷淡的狀態,但從10月受理16家情況來看,與過往相比已呈現明顯上升的趨勢。
年內受理新增受理再融資85家
根據三大交易所數據,2024年再融資共計新增受理85家,其中上證主板29家,科創板14家,深證主板25家,創業板15家,北交所2家。今年新增受理的再融資企業已有9家企業終止再融資項目,46家還處于已問詢狀態。
從政策面來看,在“科創板八條”發布四個月后,10月11日,上交所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6號——輕資產、高研發投入認定標準(試行)》對科創板公司“輕資產、高研發投入”的認定標準已經明確,旨在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從而暢通融資渠道。
申萬宏源研究新股策略首席分析師彭文玉認為,在政策支持下,預計科創板公司再融資步伐有望加快,尤其是滿足“輕資產、高研發投入”標準的公司有望率先受益,其再融資用于補流或還債的比例也將提升。
年內完成再融資項目168單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共完成再融資項目168單(按發行日統計),與去年同期480家相比,不足上年同期的四成。再融資項目規模合計為1484.65億元,同比減少70.92%。
其中,再融項目資規模包括849.41億元的增發資金及617.34億元的可轉債和可交換債資金,僅1家企業完成17.9億元的優先股發行,無配股項目發生,各項數據與去年同期相比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參與再融資項目的保薦機構中,中信證券為年內完成的項目家數最多的券商,共計29家;除中信證券外,排名前五的券商還包括中金公司(17家)、中信建投證券(14家)、國泰君安證券(12家)、國金證券(11家)華泰聯合證券(9家)。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及中泰證券完成的再融資項目均為5家。完成4家的則是海通證券、民生證券、東方投行、國信證券及甬興證券。3家的為財通證券、長江證券承銷保薦以及興業證券。完成2單再融資項目的有7家券商各,完成1單再融資項目的有18家券商。
從再融資承銷規模來看,中信證券以募資總金額280.06億元排名第一。募資總規模合計超過百億的券商還有中金公司(278.97億元)、華泰聯合證券(147.50億元)、國泰君安證券(109億元)。募資總額排名四到十的券商分別為,國金證券(97.21億元)、中信建投證券(95.04億元)、廣發證券(94.65億元)、招商證券(46.99億元)、首創證券(46億元)、海通證券(40.52億元)。
以再融資保薦承銷收入來看,42家券商實現承銷保薦收入共計7.94億元,與去年同期28.86億元相比,下降72.48%。收入排名前五的券商分別為中信證券(2.35億元)、國金證券(0.81億元)、華泰聯合證券(0.97億元)、中信建投證券(0.65億元)、中金公司(0.43億元)。
37券商存在再融資項目撤否情況
撤否率已成為投行業務質量評價的重要扣分項。根據中證協發布的《證券公司投行業務質量評價辦法(試行)》,撤否率與投行業務質量評價直接掛鉤,對撤否情況的扣分力度明顯較大。
Wind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滬深北三家交易所再融資項目終止審查企業已達649家,年內參與再融資保薦項目的券商,其中37家券商存在再融資撤否情況。從撤否項目的分布來看,滬主板、深主板、創業板和科創板均有涉及,其中深主板最多為267家。從項目的撤回情況來看,主動撤回家次居多。
由于承銷基數較小,有12家券商再融資項目的撤回率高達100%。其中包括德邦證券、世紀證券、五礦證券、東吳證券、中天國富證券、恒泰長財證券、華金證券、第一創業承銷保薦、萬聯證券、方正證券承銷保薦、西南證券、中山證券。
以再融保薦數量超過10家的券商來看,撤否率均在30%左右。其中,中信證券(21.74%)、中信建投證券(34.21%)、國泰君安證券(31.82%)、中金公司(31.25%)、華泰聯合證券(25%)、海通證券(23.08%)、國金證券(3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