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曾幾何時,英特爾和波音無疑是每個美國企業都想要模仿的燈塔。它們不僅在全球市場上擁有令人艷羨的地位,還為美國制造業創造了標桿。現如今,這兩大行業巨頭過得不太如意。
英特爾和波音的現狀,用一句俗語可以形容,那就是“家有千金,不如一日能掙千金”。這兩家公司曾經是怎樣輝煌,如今的困境就顯得多么刺眼。從財務角度看,它們的市值在過去五年內腰斬,這不是一個小數目,而是對股東耐心與信心的重大考驗。
英特爾的危機主要體現在多個方面,暫停派息、裁員、削減支出,甚至成為高通的收購目標。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這樣的處境尤其危險。波音的亂象則更多集中在生產事故和墜機危機上。每一次的空中事故調查和員工罷工,都是對公司管理層的一次警鐘。但遺憾的是,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反而愈演愈烈。
分析認為,英特爾和波音的衰落并非源于外部競爭壓力,而是自甘墮落、自掘墳墓的結果。說白了,這更像是一場因企業文化變質而引發的災難。追求卓越和創新被利潤最大化所取代,短期財務收益壓倒了一切,企業逐漸迷失在表面的成功之中。
在英特爾的案例中,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它放棄為蘋果首款iPhone生產芯片的決定。這個決策不僅讓它錯失智能手機浪潮,也使得其在人工智能和最新技術領域落后于競爭對手。
相較于快速發展的臺積電,英特爾在技術革新和生產效率上的遲緩導致它越來越難以應對市場變化。波音則選擇通過軟件更新來提升飛機性能,而非重塑設計。這種選擇看似聰明,卻為兩起致命的空難埋下了禍根。
美媒分析稱,隨著臺積電的發展壯大,一旦大陸“收復臺灣”,美國的科技行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至于航空業,如果波音繼續走下坡路,空客自然樂見其成。
然而,當前風頭正勁的中國商飛公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玩家。其C919機型已經開始交付,并對波音737和空客A320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如果市場趨勢繼續向這個方向發展,有著百年歷史的波音公司,很可能失去在大型商用客機領域的霸主地位。
為了挽救局面,美方通過《芯片和科學法案》,試圖吸引臺積電和三星在美建立工廠,以此提振本土半導體制造業。但中國在這場科技比賽中也不遺余力,力圖在國際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
對美國而言,則是如何在政策上既保持開放又保護產業利益。這不僅關乎企業命運,也影響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