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的安全性問題再次引發了廣泛關注。在大眾的傳統認知中,燃燒需要可燃物、氧氣和足夠的高溫,但鋰電池的燃燒機制卻打破了這一常規。
上海閔行區消防救援支隊的專家張磊指出,鋰電池的燃燒并不需要外部氧氣的支持。這一觀點顛覆了傳統燃燒理論,也解釋了為何新能源車在特定條件下容易發生自燃。
動力鋰電池在遭遇過熱、短路或物理損傷時,很容易進入熱失控狀態,產生大量熱量。此時,電池內部會發生分解反應,釋放氧氣,并與電池和車輛內的可燃物結合,形成燃燒條件。一旦燃燒開始,由于電池內部氧氣的持續供應和氧化還原反應釋放的巨大熱量,火勢往往難以控制。
面對這一現狀,國家工信部對新能源汽車的熱失控問題提出了嚴格要求,規定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后,電池系統必須在5分鐘內不起火不爆炸,為車內成員提供安全逃生空間。然而,盡管有國家標準限制,仍有新能源企業過度宣傳自家產品的安全性,聲稱能完全避免自燃,這種行為無疑是對消費者安全的忽視。
事實上,鋰電池本身的材料和化學特性決定了其易燃性。因此,在選擇新能源車時,消費者應更加謹慎,選擇那些有良心、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企業打造的產品。這些企業通常會更加注重產品的安全性和質量,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同時,消費者也應提高安全意識,了解新能源車的潛在風險,并在使用過程中注意防范。例如,避免長時間充電、避免在高溫環境下使用車輛等,都可以有效降低自燃風險。
總之,新能源車作為一種新興交通工具,雖然具有諸多優勢,但也存在不容忽視的安全問題。消費者在選擇和使用過程中應保持理性態度,確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