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續航焦慮仍然是許多車主面臨的現實問題,盡管電池技術有所進步,但快速補能需求依然迫切。部分車企通過限制快充次數來“節流”,盡管這種策略備受爭議,但在關鍵時刻確實能為車主提供應急之需。然而,比亞迪的最新舉措卻引發了車主們的廣泛討論。在今年9月推出的2025款宋DM-i混動車型中,比亞迪不僅下調了發動機和電動機的功率,還取消了低配版的快充功能。這一變動讓不少車主感到困惑,認為此舉既非節能減排的必要之舉,也缺乏合理的市場邏輯,甚至有車主猜測這是為了襯托老款車型的“榮耀”。
與此同時,智能化作為新能源汽車的核心賣點之一,正在成為車企們價格戰中的新王牌。與直接削減電池性能的“硬刀子”不同,智能體驗和軟件服務體系的“軟刀子”更多地采用“先降價鎖定,再付費解鎖”的策略。這種一減一加的操作,精準拿捏了用戶“既要又要”的消費心理。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的價格,似乎完全取決于車企的心情和市場策略,價格波動之大令人咋舌。例如,華為將ADS高階智能駕駛包的買斷價從3.6萬降至3萬,又在訂閱模式中大幅降低了未激活功能包的月費。阿維塔和極越等車企也通過類似的策略,對智駕功能進行價格調整,讓用戶不禁質疑這些“原價”的真實性。
新能源車的發布會常常“星光熠熠”,但交付時卻往往令人失望。PPT減配現象已經成為新能源車領域的頑疾,透支了用戶對品牌的信任和耐心。這一現象的背后,既有新勢力車企技術積累不足和供應鏈整合能力有限的問題,也有傳統燃油車企轉型過程中的經驗不足和資源分配問題。從2021年的全球芯片短缺到2022年部分車企對“天使輪用戶”的失信行為,再到2023年以來愈演愈烈的“OTA交付”問題,PPT減配現象已經引發了廣泛關注和討論。一些車企在宣傳時承諾的高階功能,往往在交付后遲遲未能兌現,讓車主們倍感失望。
在燃油車向新能源車的進化過程中,一些傳統配置正在悄然消失。前霧燈隨著智能大燈和矩陣式LED的普及而被逐漸取代,收音機在數字化浪潮下也被APP所取代,備胎則因為新能源車笨重的電池結構和減重需求而被淘汰。這些配置的告別,不僅僅是技術革新的結果,更是車企在成本、市場和功能需求之間權衡的結果。然而,這些斷代式減配并非被所有新能源車拋棄,仍有少數車型保留了這些配置,以滿足部分用戶的特殊需求。
最后,新能源車的減配現象還體現在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上。例如,部分新能源車的最大載重量壓線合規,這背后往往伴隨著一系列零部件的極限降本。這種減配不僅降低了車輛的性能和安全性,也讓用戶對車企的誠信產生質疑。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車企們應該更加注重用戶體驗和口碑建設,而不是通過減配來降低成本、搶占市場。畢竟,用戶的信任才是最難解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