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汽車市場的新能源浪潮持續涌動,但傳統燃油車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市場地位。根據乘聯會發布的月度初步數據,11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了146萬輛,同比增長51%,環比增長6%。這一數據表明,新能源領軍企業的市場優勢正在逐步擴大,新能源滲透率維持在較高水平。
然而,市場的這一變化也引發了對于油電不同權下市場分化的關注。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近日在重慶發表講話時指出,應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同步推動內燃機技術的發展,以實現汽車產業的高水平轉型升級。他強調,要立足市場實際需求,推出更多技術過硬、質量可靠的汽車,并堅決抵制內卷式惡性競爭行為,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
我國新頒布的《能源法》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這一政策導向體現了我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的審慎態度,即在推動新能源發展的同時,也要確保傳統能源的穩定供應。這一理念與郭守剛副司長的講話相呼應,共同構成了我國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政策框架。
盡管純電車正逐漸成為市場的新寵,但燃油車在許多方面仍然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在我國這樣一個地域遼闊、氣候條件多樣的國家里,燃油車的續航能力和加油便捷性使其更能滿足廣大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因此,盡管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但燃油車依然占據了接近一半的市場份額。
從全球視角來看,燃油車依然占據市場主流。據乘聯會數據,2024年1月至10月,全球汽車銷量達到7421萬臺,其中新能源汽車僅占19%,而燃油車及其衍生車型則占據了81%的市場份額。這一數據表明,在全球范圍內,燃油車仍然具有強大的市場基礎和消費者基礎。
面對這一市場格局,中國企業需要在內燃機研發方面加大投入,以縮小與國際知名品牌的差距。特別是在海外市場,中國企業要實現“超車”,不僅需要發展純電動汽車,還需要發展內燃機車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海外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
目前,購買燃油車的消費者依然占據市場的大部分份額。這主要是因為燃油車的購車門檻相對較低,且在使用成本上并不一定會比PHEV或純電車型高。特別是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考慮到車價、油價、保養、保險等因素,選擇一款優秀的燃油車無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未來,我國汽車市場將呈現出混動(插電式混動、增程式混動、其他混動)、純電和油車共存的多能源結構時代。油電同權并不意味著油電對立,而是要把選擇權交給市場,讓消費者根據自身需求做出最適合的選擇。同時,從節能減碳和國家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電力系統的節能減碳仍然任重道遠。
因此,及早實施“油電平權”策略,用“一把尺子”衡量“油電”環保性,是確保我國汽車和能源兩大行業穩妥健康發展的關鍵。為此,專家建議系統性地調整新能源汽車消費補貼政策,以推動燃油車企業持續健康運作,避免社會浪費,并更好地滿足公眾的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