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封據稱來自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乘用車首席運營官何志奇的郵件在網絡上流傳開來。郵件內容直指比亞迪的供應鏈合作伙伴,提出了一個明確的要求——從2025年1月1日起,供應鏈成本需降低10%,以此增強比亞迪在乘用車市場的競爭力。對此,比亞迪公關部負責人迅速回應,澄清這一要求并非“強制命令”,而是基于雙方“協商推進”的意愿。
那么,比亞迪這一降價要求是否合理?在汽車行業乃至眾多其他領域,年度議價早已是家常便飯。比亞迪方面表示,這一要求是基于大規模采購的前提下提出的。試想,如果采購數量從1000件躍升至10000件,基于這樣的采購規模,要求供應商降價,無疑在情理之中。畢竟,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買菜這樣的小事,消費者也時常會與商販討價還價。市場經濟下,企業的競爭力與成本控制密不可分,談判降價是商業活動中的常見現象。
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這樣的議價若能最終體現在產品價格上,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有博主透露,比亞迪計劃在12月調整銷售政策,部分車型將提供1000至3000元的小幅優惠。這一舉措,無疑是對消費者的一種回饋。
比亞迪此舉背后的原因,或許與即將到來的市場競爭有關。隨著歐美對中國企業可能實施的關稅政策,2025年的車企競爭將更加激烈。比亞迪素有“價格屠夫”之稱,今年年初便打出了“電比油低”的口號,并將旗下插混車型價格下探至8萬元以下,率先打響了2024年價格戰的第一槍。
從比亞迪的一系列舉措來看,2025年的價格戰或許仍將由其發起。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航者,比亞迪經常敢于嘗試新的舉措。這些在當時看似大膽的舉動,往往最終能夠讓消費者受益。然而,價格戰的激烈程度也反映出行業利潤率的不斷下滑。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汽車行業的整體利潤率僅為4.6%,遠低于工業平均水平的6.1%。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淘汰賽已經全面展開。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比亞迪無疑將繼續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價格戰的持續,也讓行業的利潤率不斷受到擠壓。如何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確保行業的健康發展,將是所有車企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