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制造業版圖中,一群“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正以其獨特的技藝和創新能力,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韌性增強的關鍵力量。西安興航,這家專注于國產大飛機機身蒙皮制造的企業,正是這一群體中的佼佼者。其生產的蒙皮,如同大飛機的皮膚,丈量著萬米高空的高度,見證了中國航空工業的飛躍。
不僅僅是西安興航,在全國各地的產業鏈上,這樣的中小企業星羅棋布。它們或許規模不大,卻身懷絕技,成為大企業的堅實后盾。龍巖暢豐專用汽車有限公司,一家專注于應急搶險專用車研發制造的企業,以其毫秒級的應急電源車響應速度和創新的排水搶險車技術,贏得了市場的廣泛認可。這些專用車,如同城市的守護者,在每一次應急保障和搶險救災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數據顯示,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超過1.46萬家,這些企業平均研發投入營收占比達7%,平均授權發明專利22項,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實施者。它們不僅在國內市場嶄露頭角,還積極融入全球市場,成為國內外知名大企業的配套供應商。廣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創新工藝開發和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成功打入新能源車企供應鏈,其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
在大中小企業融通的背景下,這些“小巨人”企業獲得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在研制大飛機的過程中,就吸引了來自全國13個省市的200多家中小企業加入其供應鏈體系,其中80多家已成為合格供應商。這種“大魚帶小魚”的共生模式,不僅促進了中小企業的快速成長,也推動了我國制造業產業鏈的完善和創新。
在福建漳州,宏發電聲有限公司以其高精度繼電器產品,成為全球繼電器行業的領航者。其背后,是一個小而精的細分產業集群。在漳州長泰經濟開發區,圍繞宏發電聲的配件企業一應俱全,形成了聞名全國的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鏈。這種集群化發展的模式,不僅提升了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也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為了暢通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渠道,工信部等四部門今年啟動了“百場萬企”大中小企業融通對接活動。各地也積極響應,推動國有企業供應鏈、應用場景向中小企業開放共享,支持鏈主企業同中小企業開展聯合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這種合作模式的推廣,將進一步增強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韌性。
我國還在積極培育認定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已認定了300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這些集群在資源共享、生產協作、創新協同、市場共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為集成電路、汽車、鋰電等重點產業鏈提供了有力的配套能力和應急儲備能力。
在協同“智造”的推動下,廣州市花都區箱包皮具產業集群通過打造“云端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等方案,實現了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制造,有效提升了集群的協同效率和降低了成本。這種創新模式,為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