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來自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乘用車首席運營官何志奇的郵件引起了廣泛關注。郵件中,何志奇向比亞迪的供應鏈合作伙伴提出了一個要求,即希望從2025年1月1日起,供應鏈成本能夠降低10%,以增強比亞迪在乘用車市場的競爭力。針對這一要求,比亞迪公關部負責人隨后澄清,此舉并非強制,而是通過協商的方式推進。
比亞迪提出的這一降價要求,在汽車行業乃至其他多個行業中,其實并不罕見。每年,基于采購量的增加,企業都會與供應商進行價格談判,以尋求更優惠的采購條件。比亞迪方面表示,此次降價要求是基于未來采購規模的擴大而提出的。例如,如果原本的采購量是1000件,而未來計劃提升到10000件,那么在這種采購規模的提升下,要求供應商降價,便顯得合情合理。畢竟,在日常消費中,消費者也會因為購買數量的增加而嘗試與商家討價還價。
對于消費者而言,比亞迪與供應商的議價行為若能帶來實際的價格優惠,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有消息稱,比亞迪計劃在12月調整銷售政策,部分車型將提供1000至3000元的小幅優惠。這一舉措,無疑是對消費者的一種回饋。
比亞迪之所以采取這樣的策略,背后有著深刻的行業背景。隨著歐美對中國企業關稅政策的收緊,2025年的汽車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佼佼者,一直被譽為“價格屠夫”。今年年初,比亞迪便以“電比油低”的口號,將旗下插混車型的價格打入了8萬元以下的區間,率先掀起了2024年的價格戰。
從比亞迪的一系列舉措來看,2025年的價格戰,很可能仍將由比亞迪率先發起。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航者,比亞迪敢于嘗試和創新,盡管這些舉措在當下看來可能充滿挑戰,但消費者往往能從中受益。然而,價格戰帶來的行業利潤率下降,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據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數據,今年1至9月,汽車行業的整體利潤率僅為4.6%,遠低于工業平均水平的6.1%。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淘汰賽已經全面展開,各大車企都在努力尋求突破。比亞迪的降價策略,既是其市場競爭力的體現,也是對整個行業格局的挑戰。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哪些企業能夠脫穎而出,哪些又將面臨困境,都將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