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燃油車命運的討論在中國汽車行業內再度升溫。這一輪熱議的導火索,是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在重慶某論壇上的發言,他的話語引發了業界對未來汽車市場格局的深刻思考。
首先,從消費端來看,若燃油車持續受到打壓,各地的汽車消費稅收將面臨銳減。目前,新能源車主享受著免購置稅、免路橋費等優惠政策,但這些優惠可能會隨著燃油車市場的萎縮而減少甚至消失。實際上,燃油車產業一直在補貼新能源汽車產業,燃油車車主也在間接補貼新能源車主。一旦燃油車產業遭遇重創,這種補貼鏈將面臨斷裂,新能源車主的“免費午餐”或將不再。
在汽車企業層面,燃油車的銷量下滑將導致嚴重的產能過剩,進而引發裁員和失業等社會問題。這種局面將對整個汽車產業鏈造成沖擊,形成多輸的悲劇。同時,在供應鏈端,燃油車產業的萎縮將使供應商面臨更大的降價壓力,品質考驗也將更加嚴峻。
然而,盡管面臨諸多挑戰,燃油車在市場上的地位依然穩固。根據乘聯會的數據,今年1-10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雖然同比增長39.8%,滲透率達到52%,但燃油車仍然占據著48%的市場份額,幾乎與新能源車平分秋色。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增長,但純電動車的份額占比正在下降,帶內燃機的車型(包括燃油車、插混、增程式等)在市場上仍是主流。
在技術層面,燃油車也并未落后。近年來,國內車企如廣汽、比亞迪、吉利、奇瑞等都在不斷提升燃油發動機的熱效率,從最初的40%以下發展到現在的45%、46%。同時,燃油車在智能化領域也取得了顯著進展,L2+級的智能駕駛輔助、高階智能座艙等技術已經在自主和合資品牌的燃油車上得到應用。
燃油車在特定環境下的優勢依然明顯。在寒冷或炎熱的地區,燃油車能夠給用戶帶來更加可靠的出行體驗。因此,盡管新能源汽車在輿論場上占據優勢,但燃油車在市場上的表現依然強勁。
面對這一現狀,有聲音呼吁回歸“油電同權”。這一觀點認為,在新能源汽車已經完成市場化成長之后,應該給予燃油車和新能源車同等的待遇。這不僅可以避免燃油車體系被迫快速滑坡對產業鏈造成沖擊,還可以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同時,“油電同權”也有助于中國燃油車在全球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實際上,從國家推出的汽車以舊換新政策來看,已經不分油電地提振了汽車消費。這一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也為今后的“油電同權”奠定了基礎。因此,有理由相信,燃油車在未來的汽車市場中仍將占據一席之地。
燃油車在中國汽車市場中的地位依然穩固,其技術實力和市場表現也不容小覷。隨著“油電同權”的呼聲越來越高,未來燃油車有望獲得更加公平的待遇,繼續在汽車市場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