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2016年首批新能源汽車即將迎來“8年質保”大考,眾多車主正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是繼續駕駛已接近質保期限的愛車,還是選擇更換價格高昂的動力電池。這一困境源于多年前工信部等部委的一項規定,要求乘用車生產企業為電池、電機等關鍵部件提供至少8年或12萬公里的質保服務。
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中最昂貴的零部件,其成本約占整車成本的四成。據業內人士透露,更換一塊動力電池的費用往往高達數萬至十幾萬元,甚至可能超過汽車的當前殘值。這一高昂的換電成本,讓不少車主望而卻步。
以一位購車已有八年半的特斯拉Model S車主為例,他被告知自家車型的換電費用高達20萬元以上。而與此同時,這款車型即便在二手市場上,報價也不足16萬元。這位車主無奈地表示:“換一塊電池比車本身還貴。”
面對消費者對電池壽命的擔憂,以及潛在購車者對新能源汽車的顧慮,部分車企開始推出電池終身質保政策,試圖為車主們“兜底”換電費用。然而,這些政策并非無條件提供,而是伴隨著一系列的限制條件。例如,比亞迪、理想、小鵬等多家新能源車企的終身質保政策,通常要求首任車主不得過戶、年內行駛里程不超過三萬公里、不得作為營運車輛使用,并需在正規4S店進行養護。
這些限制條件的存在,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車企的利益,但也讓不少車主感到為難。一方面,他們希望獲得更長的質保期限和更低的換電成本;另一方面,他們又不得不接受這些可能限制車輛使用的條件。因此,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日益成熟的今天,如何平衡車企與車主之間的利益,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