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大眾汽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罷工事件,波及范圍覆蓋其在國內的九家主要工廠及零部件供應商,這場沖突成為了大眾歷史上最為激烈的集體談判之一。罷工始于當地時間12月2日,雖然初步僅持續數小時,但工會警告稱,若管理層無法滿足其要求,罷工行動可能升級為持續24小時甚至無限期的全面罷工。
大眾汽車與工會的談判陷入了僵局,原定于下周舉行的新一輪會談,在當前緊張的氛圍下顯得前景不明。工會成員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就業保障和生活水平維持,而大眾集團則一再強調,由于成本過高和利潤率偏低,尤其是核心品牌大眾,必須進行結構性改革以擺脫困境。管理層表示,人力成本是當前問題的關鍵,大眾的人力成本幾乎是其他歐洲車企的兩倍。
作為改革措施的一部分,大眾計劃關閉至少三座德國工廠,并削減數萬個工作崗位,以期在未來3-4年內削減40億歐元的成本。這一決定直接引發了大規模罷工,并可能掀起更廣泛的抗議浪潮。大眾集團首席執行官奧博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所有領域都將接受進一步的審查,從開發到制造和分銷,無一幸免。
大眾汽車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自俄烏戰爭引發能源危機以來,德國制造業面臨高電價和勞動力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大眾集團更是首當其沖。同時,中國市場的不振和工廠產能過剩等問題,也加劇了集團的財務壓力。面對這些挑戰,大眾管理層態度堅決,拒絕了工會提出的設立緩沖基金的提議,認為這未能實現必要的長期結構性改革。
工會對此表示強烈不滿,認為管理層的決策過于激進,缺乏對員工利益的考慮。工會警告稱,如果管理層不放棄最激進的改革計劃,罷工行動將持續升級。在罷工的背后,是德國汽車行業面臨的深刻變革,包括綠色轉型、數字化和全球競爭,特別是來自中國汽車制造商的挑戰。
德國媒體用“兩個人吵架,第三個人在笑”來形容當前汽車行業的現狀。大眾汽車的罷工不僅中斷了生產,威脅了公司的財務穩定,還為中國汽車制造商提供了進一步滲透歐洲市場的機會。德國汽車工業的整個供應鏈和主機廠都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以應對顛覆性趨勢帶來的風險。
大眾集團的危機并非孤立現象,而是反映了整個德國汽車制造業面臨的挑戰。除了成本高昂和來自中國的競爭外,大眾還受到國家層面的影響。下薩克森州作為大眾總部所在地,持有集團20%的投票權股份,能夠阻止重大決策的實施。這種股權結構使得改革措施在沃爾夫斯堡總部難以推行,工會和勞工代表的反對更是讓改革步履維艱。
大眾汽車的罷工事件凸顯了其內部的結構性問題。盡管過去幾年大眾一直在推行體系改革,但集權式管理和家族式企業的弊端仍然根深蒂固。這種企業文化導致了多重領導、臃腫機構和龐雜業務,使得大眾在應對市場變化時顯得力不從心。為了擺脫困境,大眾需要進行刮骨療毒式的改革,但考慮到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和國家層面的影響,改革之路注定充滿荊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