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科技領域的焦點再次聚焦于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芯片戰”。這場戰爭雖未正式宣布,但美國于12月初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起的第三輪大規模打擊,無疑為其拉開了序幕。此次打擊的核心措施包括針對140家企業的半導體出口管制,旨在遏制中國科技行業的崛起,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
面對美國的強勢打壓,中國四大行業協會——互聯網協會、汽車工業協會、半導體行業協會、通信企業協會迅速作出反應,罕見地同步發聲,呼吁業界警惕美國芯片。其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聲明尤為引人注目,指出美國芯片產品的供應穩定性已出現問題,建議中國汽車企業審慎選擇供應商。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就。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已接近50%,并有望在未來兩年內沖刺70%的目標。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擁有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掌握了行業的主導權。特別是在動力電池領域,全球排名前十的廠商中有七家來自中國。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技術、價格和供應鏈方面均展現出強大優勢,海外市場銷量持續增長。
中國車企的海外擴張步伐也在加快,紛紛在海外布局建廠。這一趨勢對美國構成了重大威脅。過去,美國汽車市場主要由本土和日本汽車產品占據,但日本作為美國的盟友,其在美國市場的收益最終會回流至美國。然而,中國則被視為美國的直接競爭對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成功不僅威脅到美國車企的市場份額,還可能影響美國的就業和宏觀經濟。
為了遏制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美國將芯片作為了關鍵的“卡脖子”手段。盡管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領先,但在芯片這一核心領域仍依賴進口。隨著歐洲、美國和日本相繼出臺芯片相關法案,中國高端芯片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目前,中國主要汽車芯片的國產化率普遍較低,特別是在高端芯片領域,幾乎被美國企業壟斷。
然而,面對外部壓力,中國車企和芯片企業并未退縮。近年來,國內涌現出一批優秀的芯片企業,如地平線、黑芝麻智能等,雖然目前市場占有率較小,但一旦得到大規模應用,將形成良性循環。同時,整車企業也在加大芯片研發投入,特別是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領域的高端芯片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例如,蔚來自研的5nm智能駕駛芯片、小鵬自研的AI芯片等,都展現了中國車企在芯片領域的實力。
工信部已要求國內汽車制造商在2025年將汽車相關芯片的本地采購比例提高到20%-25%。此次美國再次發起管制措施后,行業協會的發聲無疑將加速中國芯片本地化采購和高端芯片自主制造的步伐。雖然短期內中國新能源汽車可能會面臨一些困難,但長期來看,這將倒逼中國汽車企業加速完成自主芯片的升級換代,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