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股市場的汽車投資熱情明顯降溫,資金開始流向更具潛力的新科技領域。這一趨勢在12月4日的港股交易中得到了體現。
當天,恒生指數微幅下跌0.02%,收于19742點,恒生科技指數也下跌了0.32%,收于4404點。相比之下,汽車板塊表現更為疲弱,下跌了0.39%。更令人關注的是,汽車股的成交量降至近期低點,僅為47.7億港元,是自9月19日以來的第三低值。
自11月26日以來,汽車股的日成交量多次跌破50億港元大關,顯示出市場活躍度有所下降。在39只有交易記錄的汽車股票中,僅16只成交量超過1000萬港元,其中更是只有6只突破1億港元。在這些成交量較大的股票中,僅有3只收盤上漲,其余均以下跌告終。
具體到整車股,比亞迪股份當日下跌0.76%,收于260.4港元,市值達到7570億港元。但其日成交量縮減至8.44億港元,為近12個交易日的新低。理想汽車同樣未能幸免,微跌0.23%,收于87.8港元,市值1864億港元,成交量大幅下降至5.10億港元。
零跑汽車的表現同樣不佳,在過去17個交易日內僅有一天上漲,其余時間均呈下跌趨勢,成交量也降至5443萬港元,創下自9月16日以來的新低。不過,也有部分汽車股表現相對較好,如廣汽集團和長城汽車,其成交量出現了增長。這主要得益于廣州車展后的一系列動作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關注。
盡管如此,這些股票的活躍度并未能改變整個汽車板塊的下行趨勢。分析人士認為,當前港股市場成交低迷反映了投資者心態的變化。投資者對未來市場走向持謹慎態度,尤其是在汽車股方面。行業龍頭如比亞迪和理想汽車的成交量明顯縮水,更直觀地顯示了市場對汽車行業短期內走勢的擔憂。
隨著智能化、電動化逐漸成為行業標配,主流車企和新勢力之間的競爭也變得更加同質化。這導致投資者開始追逐新的科技熱點,如人形機器人和固態電池等領域,而不再僅僅聚焦于汽車概念。資金逐漸從汽車板塊流向這些更具潛力的新科技領域。
同時,汽車板塊成交量下降還傳遞出一個信號:市場正在重新評估汽車企業的基本面。行業內卷加劇、補貼政策退坡、海外需求疲軟以及新能源市場接近飽和等問題都可能讓企業利潤承壓。比亞迪要求供應商繼續降價10%的舉動表明,行業內卷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可能愈演愈烈,整個行業的利潤率可能會進一步被壓縮。
在此背景下,投資者開始更加看重企業的利潤指標和盈利能力。未來,市場的關注點將從擴張模式轉向盈利質量,對企業研發、技術創新及國際市場開拓能力的要求也將越來越高。這些變化正在悄然重塑汽車行業的未來格局,并決定未來的市場方向和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