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的到來,我國首批新能源汽車正逐漸步入“脫保”階段,引發了車主們對于換車與換電池之間的艱難抉擇。據悉,自2016年起,我國乘用車生產企業被要求為電池、電機等核心部件提供至少八年或12萬公里的質保,而今,這一期限已滿。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但隨著首批車輛動力電池的“服役”期滿,動力電池的“換電潮”已悄然來臨。數據顯示,近兩年內,將有超過1950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電池質保到期,這意味著每年都將有大量動力電池面臨更換。
面對動力電池的更換,高昂的費用成為了車主們的首要難題。動力電池作為新能源汽車中成本最高的零部件之一,占整車成本的四成左右。據業內人士透露,更換一塊動力電池的費用幾乎等于甚至超過了汽車的殘值,這對于許多車主來說無疑是一筆天文數字。
以蔚來汽車為例,其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指出,如果以平均8萬元的價格更換電池,那么在未來幾年內,將有近2000萬消費者需要為此付出約1.6萬億元的成本。這一數字令人咋舌,也難怪許多車主在面對換電費用時望而卻步。
除了高昂的換電費用外,廢舊動力電池的處理問題也愈發凸顯。動力電池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如果隨意處置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然而,目前我國新能源動力電池回收產業尚未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梯次利用規范性與一致性較差,商業模式、行業監管和技術等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為了應對這一困境,部分車企推出了電池終身質保政策,試圖為車主“兜底”換電費用。然而,這些政策往往伴隨著諸多限制條件,如首任車主不過戶、一年內行駛里程不超過三萬公里等,這些條件不僅限制了用車頻次,還增加了用戶成本,并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能源汽車在二手市場的流通。
在二手車市場中,新能源汽車的收車要求較為嚴格。鑒于“三電”系統是收車、購車時的重要檢查指標,不符合標準的新能源車往往被拒之門外。這不僅降低了舊車的殘值,也讓二手車商和相關購車需求的消費者更加謹慎。
面對動力電池“脫保”后的種種問題,業內專家呼吁動力電池企業、主機廠、第三方檢測機構和維修企業應共同搭建新能源動力電池售后服務體系,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促進新能源汽車的健康發展。同時,長壽命電池的研發也被視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所在。
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行業龍頭已積累了多項長壽命電池核心技術,并與多家車企簽署了框架協議,提出長壽命電池解決方案。固態電池等新型電池技術也在不斷發展中,其更長的循環壽命和更高的能量密度有望為新能源汽車帶來更長的使用壽命和更好的性能表現。
隨著長壽命電池技術的不斷成熟和上車應用,動力電池的退役時間將得到有效延緩,廢舊動力電池的淘汰時間與規模也將相應減少,從而進一步緩解動力電池的回收壓力。這對于推動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