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MCU(微控制器)市場風云變幻,從昔日的資本熱土到如今的激烈戰場,這一領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幾何時,MCU因缺芯潮而風光無限,吸引了大量資金與人才的涌入,市場一片繁榮。然而,時過境遷,當前的MCU市場卻陷入了內卷與價格戰的泥潭。
今年年中,一位工程師在某知名電子論壇上爆料,稱有企業要求使用成本不超過三毛錢的單片機(MCU),且功能全面,技術要求詳盡至十余頁A4紙。盡管項目成本嚴苛,利潤空間微薄,技術支持需求眾多,仍有三家供應商競相免費開發,以爭奪這一訂單。這一現象,無疑揭示了MCU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程度。
據業內專家透露,截至2024年,國產MCU廠商數量已超過400家。如此龐大的競爭群體,使得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也解釋了為何有供應商愿意免費開發以搶占市場份額。國際大廠亦未能幸免,紛紛受到波及,調整市場策略。
以意法半導體(ST)為例,這家MCU領域的昔日巨頭,如今也面臨著國產MCU的強烈沖擊。在價格方面,國產MCU憑借成本優勢,原廠定價甚至低至五毛錢,而貿易商為了搶占市場,更是不惜虧本出貨。ST MCU在這場價格戰中敗下陣來,出現了價格倒掛現象。ST公布的2024年前九個月業績報告顯示,MCU銷量同比下降41.3%,約為25.8億美元,遠低于2023年同期的44億美元。
ST CEO Jean-Marc Chery表示,中國市場份額的下降是導致MCU銷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為了提振中國市場份額,ST選擇與華虹宏力半導體制造公司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聯合推進40nm MCU的代工業務。Jean-Marc Chery坦言,中國是電動汽車最大、最具創新性的市場,如果不參與其中,可能會跟不上市場節奏。
不僅ST,其他國際大廠如Microchip微芯、恩智浦(NXP)、英飛凌等也遭遇了業績下滑。Microchip在2025財年第二財季實現11.64億美元營收,同比銳減48.4%。NXP第三季度營收同比下滑5.4%,對第四季度前景持悲觀態度。英飛凌2024財年營收149.55億歐元,比上年降低8.3%,運營利潤更是比上年降低44.5%。
在國產MCU廠商中,也有企業因市場過度內卷而選擇退出。據悉,國內模擬IC頭部企業思瑞浦,自2021年切入MCU賽道后,近日決定解散其MCU團隊。這一決定預計將影響約80名員工,其中包括部分曾來自德州儀器裁撤的中國區MCU研發團隊的成員。思瑞浦曾計劃投資2億人民幣開發MCU,但三年過去,MCU產品幾乎未實現任何營收。
盡管如此,仍有部分國產MCU廠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數據顯示,受益于消費電子市場復蘇以及國產MCU在汽車市場滲透率的提升,相關廠商的營收表現不俗。兆易創新2024年第三季度銷售額達到20.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83%。芯海科技和普冉股份的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幅也均超過50%。
庫存周轉天數也是衡量MCU廠商庫存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標。自2023年開始,MCU廠商就開啟了漫長的高位去庫存周期。截至目前,多數MCU廠商的庫存周轉天數已明顯下降,去庫存進展順利。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國產MCU公司面臨著兩條發展路徑。一是通過并購重組實現轉型升級,對于中小型MCU公司而言,獨立發展之路愈發艱難,并購重組成為尋求突破的重要途徑。二是卷向高端MCU市場,突破現有利潤瓶頸,構建起自身的技術壁壘與競爭優勢。目前,國內MCU在家電和消費電子應用領域的競爭已經十分激烈,而在汽車電子和工業控制領域,國內MCU廠商與國際大廠仍有不小的差距。
然而,隨著國產MCU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份額的逐步提升,國際大廠在爭奪市場份額時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未來,國產MCU公司有望在高端市場取得更多突破,為全球MCU市場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