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新車上市潮,數量之多、規模之大,遠超以往。然而,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僅有10款車型月銷量突破萬臺大關,而參與角逐的71個乘用車品牌中,僅有3家實現了盈利。對于大多數車企而言,今年無疑又是一個充滿挑戰與困境的年份。
近日,一封比亞迪發送給供應商的郵件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郵件中,比亞迪提出從2025年1月1日起,要求供應商降價10%,以增強其乘用車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力。這一要求由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乘用車首席運營官何志奇提出,郵件中明確表示,面對即將到來的市場大決戰和淘汰賽,比亞迪需要整個供應鏈的共同努力來持續降低成本。
緊接著,一封疑似供應商回應比亞迪的郵件也被曝光。該供應商在郵件中對比亞迪的降價要求表示強烈不滿和抗議,認為比亞迪的行為是在無底線地壓榨供應商以獲取短期利益,并呼吁比亞迪應推動供應鏈的良性發展。
面對這一風波,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微博上進行了回應。他表示,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比亞迪提出降價目標并非強制要求,而是基于規模化大量采購,與供應商進行協商推進。
李云飛的回應進一步證實了比亞迪郵件的真實性,但供應商回應的真實性則有待考證。畢竟,面對比亞迪這樣的海量訂單,任何供應商在處理及措辭上都會慎之又慎。李云飛的發言還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確實是汽車行業的普遍做法。
在汽車市場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車企為了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不得不選擇降價銷售。這就要求車企從造車體系的各個環節進行成本控制,而上游供應鏈自然也在其中。事實上,比亞迪并非唯一一家要求供應商降價的車企。據相關媒體報道,上汽大通也向供應商提出了類似的降價要求,希望供應商在材料成本優化和生產工藝改進等方面給予支持。
博世中國區總裁徐大全在接受采訪時曾透露,去年車企打價格戰時,博世收到的平均降價要求是15%,而今年更是高達20%。這位總裁甚至表示,關門不做都可能比降20%更好。作為汽車供應鏈的巨頭,博世都面臨如此巨大的降價壓力,那些沒有太高溢價能力的中小型供應鏈所面臨的困境可想而知。
今年,關于供應商叫苦的新聞明顯增多。在廣州車展上,以往頗為風光的供應商們存在感也大大降低。除了少數幾家頭部企業外,其他供應商在營銷方面似乎都沒有投入太多精力。盡管國內汽車市場的銷量數據持續走高,但作為產業上游的供應商們卻并未能分得太大的蛋糕。整個供應鏈的生態并不樂觀,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勢必會導致配件質量的降低,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