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4年步入尾聲,各大汽車制造商紛紛揭曉了11月份的銷量成績單,整個汽車行業繼續保持高熱態勢,多家企業刷新了單月銷售記錄。
比亞迪再次展現出其市場霸主地位,11月單月銷量突破50萬輛大關,達到50.68萬輛,同比增長67.87%。這一數字不僅鞏固了比亞迪在國內汽車市場的領先地位,也為其提前完成年度銷售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11月底,比亞迪的累計銷量已達375.73萬輛,提前超額完成360萬輛的年銷量目標,向400萬輛的年度新紀錄發起沖刺。
吉利汽車同樣表現出色,11月銷量達到250,136輛,同比增長27%,環比增長10.3%。其中,新能源車型銷量增長尤為顯著,達到122,453輛,同比增長94%,環比增長13%。吉利的強勁表現,進一步彰顯了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布局成效。
在造車新勢力方面,理想汽車雖然依舊領跑,但11月的交付量略有下滑,共交付新車4.87萬輛,同比增長18.8%。盡管如此,理想汽車仍然穩居新勢力銷量榜首。截至11月30日,理想汽車今年已累計交付44.2萬輛新車,歷史累計交付量更是突破了100萬輛大關。
零跑汽車則在本月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單月交付量首次超過4萬輛,達到40,169輛,同比增長117%。這一成績不僅創下了零跑汽車的單月交付記錄,也使其提前完成了全年銷量目標。零跑汽車的異軍突起,為新能源汽車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
小鵬汽車同樣表現出色,11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萬輛大關,達到30,895輛,同比增長54%。得益于新產品的強勁表現,小鵬汽車終于走出了銷量低谷,重新回到了市場前列。賽力斯則以36,842輛的銷量成績奪得新勢力銷量榜季軍,同比增長54.58%。
然而,在銷量持續增長的同時,汽車行業也面臨著嚴峻的盈利挑戰。價格戰的持續發酵,使得車企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前三季度,汽車行業利潤率僅為4.6%,創下了近10年來的最低水平。單車利潤從2017-2022年的2萬元以上,下滑至2023年的1.7萬元,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1.6萬元,其中9月更是降至1.1萬元。
從車企發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來看,增收不增利已成為普遍現象。蔚來、極氪、小鵬等新勢力車企普遍處于虧損狀態,僅有理想和賽力斯實現了盈利。而傳統車企如上汽集團、廣汽集團等,雖然營收規模龐大,但利潤率卻一降再降,甚至出現了凈利潤大幅下滑的情況。
面對這一困境,車企們紛紛采取了以價換量的策略,試圖通過降價來擴大市場份額。然而,這一策略雖然短期內能夠提升銷量,但長期來看卻可能損害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因此,如何在銷量和利潤之間找到平衡點,成為車企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特斯拉、理想、鴻蒙智行等車企紛紛推出了限時優惠政策,以吸引消費者購車。然而,并非所有車企都愿意參與價格戰。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和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都曾公開表達了對價格戰的擔憂和反對意見。
隨著2025年的臨近,汽車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價格戰或許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只有當市場格局逐漸穩定,贏家浮出水面時,價格戰才會真正停止。在此之前,車企們仍需在銷量和利潤之間艱難權衡,努力尋求生存和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