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位汽車行業專家奧賽因就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路徑和現狀發表了他的見解。他特別指出,相較于純視覺方案,采用激光雷達技術的智能駕駛路線在安全性上具有顯著優勢。他提到,在極端天氣如大雨中,純視覺方案可能會失效,這樣的局限性已經導致了部分用戶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
對于車企選擇純視覺智能駕駛路線的原因,有評論認為主要是激光雷達的成本較高。然而,奧賽因反駁說,激光雷達的價格已經大幅下跌,現在的價格幾乎是過去的十分之一,從過去的1萬美元降低到現在的1000美元左右。
今年,許多車企采用了AI賦能的端到端大模型技術來提升智能駕駛水平。奧賽因指出,AI在汽車智能化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兩大方面。例如,AI驅動的導航應用已經相當成熟,而更多的數據用于語言模型訓練后,語音和文本的交互體驗將進一步提升。
然而,奧賽因也對當前的大語言模型提出了批評,特別是以ChatGPT為例。他認為,盡管ChatGPT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案例,但其結果并不總是準確或可信。他強調,在自動駕駛領域實施大模型時,數據和場景必須可信且足夠準確。他進一步指出,全球目前的自動駕駛水平大致處于L3級別,要實現更高級別的自動化至少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
他還指出,當前的語言和文本大模型還不夠精確,其輸出結果需要人工控制。因此,他認為端到端大模型在智能駕駛中只能起到輔助作用,因為人們的生命安全仍然高度依賴于人工駕駛。盡管如此,奧賽因對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中國在電動汽車產業鏈上具有顯著優勢。
他特別提到,小米僅用3年就成功造出了汽車,相比之下,德國汽車制造商則需要6到7年的時間。然而,他也指出,中國車企在德國市場面臨的一個挑戰是服務站的分散性。他建議中國車企應根據當地情況進行改良,以滿足當地用戶的需求。奧賽因相信,只要中國車企能夠做到這一點,它們將成為非常強大的市場競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