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日產汽車正深陷前所未有的經營困境,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據悉,為了應對日益嚴峻的市場挑戰,日產已采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包括裁員9000人、削減全球產能20%、拋售三菱股份以及推遲新款車型上市等。
日產內部高層透露,公司只剩下大約12到14個月的時間來扭轉當前的不利局面。在這樣的背景下,尋找長期穩定的投資者成為日產的首要任務。然而,日產的主要合作伙伴雷諾卻計劃減少其在日產的持股比例,從最高時的46%降至40%。這一消息無疑給日產帶來了更大的壓力。
與此同時,關于本田可能注資日產的傳聞甚囂塵上。今年8月,日產與本田宣布將共同開發新的數字平臺,聚焦于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等領域,這一合作被視為雙方未來可能結盟的先兆。若本田能夠在此關鍵時刻入股日產,將有望為日產注入新的活力,幫助其度過難關。
日產的前任掌門人卡洛斯·戈恩曾對日產與本田的協同作用表示懷疑,他認為除非本田采取某種形式的收購,否則很難看到兩者之間的協同效應。然而,市場觀察家們普遍認為,本田對于收購股權的興趣并不濃厚。盡管如此,日產仍在積極尋求與本田在電動車領域的合作,以期提升其在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力。
日產陷入困境的根源在于其產品線的乏力和電氣化未來計劃的停滯不前。目前,日產在市場上僅有兩款電動車型在售,且并未引起市場的熱烈反響。同時,來自中國的廉價電動汽車正在迅速搶占全球市場,對日產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日產的核心電氣化技術——在日本市場取得成功的e-Power混合動力系統,尚未在美國上市,這進一步加劇了其市場競爭的劣勢。
然而,日產在某些市場仍表現出色。在美國市場,日產Rogue(國內為奇駿)成功躋身十大暢銷車之列,截至2024年9月已售出超過189000輛。在歐洲市場,日產逍客和日產Juke緊湊型SUV也備受消費者歡迎。這些成績證明,日產仍具備打造暢銷車型的能力。
為了應對困境,日產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節省成本。除了裁員和減產外,日產還計劃通過改變生產線速度和換班模式來提高操作人員的效率,將全球25條汽車生產線的最大產能降低20%。日產還不得不將其在三菱汽車的持股比例從34%大幅減持至不到25%,以換取更多的現金流。
值得注意的是,雷諾與日產之間的合作關系也經歷了不少波折。雙方曾以聯盟形式展開合作,但雷諾持有較大股份,導致雙方關系不平等。經過20多年的合作,雙方終于在2023年底達成協議,雷諾考慮出售部分股份以換取現金流,而日產則借此機會回購股份,提升地位。然而,電動車與軟件研發的資源消耗巨大,使得雙方的合作仍面臨不少挑戰。
在此背景下,日產與本田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雙方計劃在全球范圍內銷售車型,并從短期到中長期考慮車型的互補性。這一舉措被視為兩家公司在汽車生產領域的深度聯合,有望帶來工程和制造規模的擴大,同時避免巨大的文化沖突。日產/三菱在卡車領域的優勢與本田在混合動力車方面的專長相得益彰,為雙方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未來,日產和本田的合作可能只是日本汽車制造商之間聯合與協作的開始。在競爭激烈的全球汽車市場中,他們正努力尋求新的突破與發展機遇,以應對行業變革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