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盟對中國純電動汽車的出口采取了新的貿易措施,引發了廣泛關注。根據最新數據,歐盟今年前三季度純電新車注冊量下降了5.8%,市場份額從14%縮減至13.1%。面對這一挑戰,歐盟將部分責任歸咎于中國純電汽車的涌入,并于10月29日正式實施了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條例。
這一條例對中國車企造成了顯著影響,特別是對比亞迪、吉利和上汽集團等本土品牌,它們分別面臨17%、18.8%和35.3%的額外關稅。而特斯拉雖然也受到了影響,但其在中國上海工廠生產并出口至歐洲的新車僅被加征了7.8%的關稅。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未與歐盟合作的其他中國企業,一律征收35.3%的關稅,這意味著一輛中國自主品牌電動汽車在歐洲市場上最多可能被征收45.3%的關稅,這對中國車企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然而,這一條例在歐盟內部也引發了爭議。在歐盟27個成員國的投票中,包括德國和匈牙利在內的五個國家明確反對該條例。德國作為汽車工業大國,其反對聲音尤為引人注目。同時,奔馳董事會主席公開表示,反補貼稅可能會損害整個歐洲純電汽車的發展環境。
事實上,條例生效不到一個月,情況就出現了變化。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在接受采訪時透露,歐盟正在與中國就電動汽車進行談判,并接近達成取消關稅的決定。他表示,中國可以承諾在歐盟以最低價格提供電動汽車,這一消息被視為歐盟對中國電動車態度緩和的積極信號。
在中國車企方面,盡管面臨關稅壁壘,但它們仍在積極尋求在歐洲市場的突破。上汽集團旗下的名爵MG4 EV在歐洲市場表現出色,10月銷量達到2193輛,排名歐洲純電銷量榜第14位。這款車型在國內起售價僅為12.98萬元,而在歐洲定價高達3.199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25萬元。盡管價格差異巨大,但名爵MG4 EV仍受到歐洲消費者的喜愛。
對于大眾汽車而言,關稅政策雖然會影響其旗下純電汽車的市場競爭力,但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大眾集團在中國設立的高性能子品牌Cupra的車型Terramar便是在中國合肥工廠生產,并計劃出口至歐盟。關稅政策的變化將直接影響Cupra品牌的定價以及大眾汽車的利潤水平。
與此同時,中國車企也在積極尋求新的出路。隨著中國市場新能源車滲透率的不斷提升,自主品牌的三電技術已經經歷了消費市場的反復驗證,特別是在電池方面,中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占據著領先位置。這為中國車企在歐洲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
例如,比亞迪今年推出的漢DM-p四驅旗艦型純電續航已達到202km,而寧德時代更是發布了全球首款實現純電續航超400km的混動電池。這些技術上的突破使得中國車企在大電池混動車型上擁有了明顯的優勢。沃爾沃、捷豹路虎和豐田等企業紛紛表示將投入新一代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開發,以滿足市場對大電池混動車型的需求。
中國車企還考慮從華人市場接受度較高的國家入手,如英國和匈牙利。這些國家不僅華人數量眾多,而且對中國品牌汽車的接受度也相對較高。通過借助華人力量,中國車企可以快速打開歐洲市場,增加自主品牌車輛在歐洲的保有量,并逐步擴大品牌影響力。
然而,盡管關稅政策的調整為中國車企提供了一定的機遇,但中國品牌的歐洲出海之路仍然漫長且艱難。在汽車文化發源地歐洲,高昂的關稅無疑加大了中國車企的進入難度。但無論如何,中國車企仍在積極尋求突破,期待在歐洲市場上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