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達行業近期動態引發了廣泛關注,特別是速騰聚創的財務數據揭示了行業內的一些深刻變化。根據最新數據,速騰聚創在2023年底的流動資產中,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激增至6.78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27.68%,相比之下,貿易應付款項的增長則較為溫和,僅為119.03%。
這一現象不禁讓人思考,激光雷達企業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是否正在逐漸減弱?首先,激光雷達并非當前智能駕駛系統的必需品,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了純視覺路線。特斯拉、極越汽車、小鵬汽車等紛紛推出或升級了純視覺智能駕駛方案,甚至Mobileye也宣布終止了下一代調頻連續波激光雷達的內部開發。大疆車載更是憑借無激光雷達路線的高性價比,迅速搶占市場。
其次,激光雷達企業的客戶集中度較高,這也削弱了其在產業鏈中的議價能力。以禾賽為例,其2023年的兩大客戶占據了年度收入的半數以上,其中客戶A更是占據了應收賬款、合同資產及應收關聯方款項的41.3%。這種高度依賴少數客戶的局面,使得激光雷達企業在面對整車廠時,話語權相對較弱。
價格戰的壓力也在向激光雷達企業傳導。比亞迪等整車廠紛紛向供應商提出降價要求,以期降低成本。這種壓力不僅影響了激光雷達企業的利潤空間,也迫使它們不得不考慮降價以維持市場份額。在上汽集團舉行的2024年中干部大會上,新任總裁賈健旭更是強調,所有企業要支持整車,這無疑進一步加劇了激光雷達企業的壓力。
面對外部競爭壓力和“安全件”的定義,激光雷達企業紛紛開始削足適履,不斷降低產品價格以擴大市場份額。禾賽科技CEO李一帆表示,公司計劃在明年將主要激光雷達產品的價格降低一半,以推動激光雷達成為電動汽車標準安全組件的普及。然而,這種降價策略也引發了人們對激光雷達性能和安全的擔憂。
廣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陳學文指出,早期的激光雷達能夠實現360度全方位掃描,而現在低成本雷達的掃描范圍通常只有100多度。這不禁讓人質疑,價格降低了,性能是否也會大打折扣?如果激光雷達的性能無法滿足安全要求,那么它作為“安全件”的定義又該如何立足?
更重要的是,智駕系統的安全性并非僅由感知層決定,還涉及到規控、決策等多個環節。激光雷達雖然能夠提供感知數據,但如果系統算法不起效,再全面的感知數據也無濟于事。因此,純視覺路線中的攝像頭同樣參與智駕系統決策,其與激光雷達的運作方式不同,但同樣能夠保障智駕系統的安全性。
隨著激光雷達從“功能件”轉變為“安全件”,雖然市場規模有所擴大,但利潤空間卻大幅縮水。差異化的功能、性能通常會帶來較高的附加值和溢價,而安全件則往往具有相同或類似的功能,主打薄利多銷、規模效應。這導致激光雷達企業的毛利率普遍較低,甚至可能隨著價格戰的持續而進一步走低。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激光雷達企業開始向上層應用靠攏,嘗試做更集成的軟件。然而,這一轉型之路并非坦途。速騰聚創雖然在解決方案方面取得了較高的毛利率,但其在汽車業務方面的收入仍然有限。同時,向軟件層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如商業模式不清晰、主機廠客戶的前融合能力等。
盡管如此,激光雷達行業仍然站在了全新的起點上。經過一輪洗牌,主要玩家從12家銳減至5家,中國激光雷達企業份額之和從26%上升到84%。隨著經營目標從“活下去”演變為“活得好”,激光雷達企業正在積極應對全新階段的挑戰。速騰聚創在縱向開發解決方案的同時,也橫向擴張了機器人等業務,以尋求新的增長點。而禾賽則繼續堅守“隱形安全氣囊”的定義路線,雖然這同步封鎖了其毛利的上限,但也為其贏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