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達行業近期面臨多重挑戰,其中速騰聚創的財務數據揭示了這一趨勢。根據最新數據,速騰聚創2023年底的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票據達到了6.78億元,同比激增227.68%,而貿易應付款項的增長幅度僅為119.03%。這一對比鮮明的數據引發了業界對激光雷達企業在產業鏈中話語權的擔憂。
為何激光雷達企業的應收帳款大幅增長,卻似乎未能提升其在產業鏈中的地位?首要原因是激光雷達并非當前智能駕駛系統的必需品。特斯拉、極越汽車、小鵬汽車等企業紛紛推出或升級純視覺智能駕駛方案,甚至Mobileye也宣布終止下一代調頻連續波激光雷達的內部開發。大疆車載選擇無激光雷達路線,憑借高性價比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這些趨勢表明,激光雷達在智能駕駛領域的地位正受到純視覺方案的沖擊。
其次,激光雷達企業的客戶集中度較高,這也削弱了其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禾賽的財報顯示,其兩大客戶在2023年的收入貢獻超過了50%,其中一家客戶在應收賬款、合同資產及應收關聯方款項中的占比高達41.3%。這種高度依賴少數客戶的狀況,使得激光雷達企業在面對整車廠時處于相對弱勢地位。
價格戰也在進一步壓縮激光雷達企業的利潤空間。比亞迪等整車廠對供應商提出降價要求,盡管比亞迪方面表示這是基于規?;少彽哪甓茸h價慣例,但激光雷達企業無疑感受到了巨大的成本壓力。上汽集團新任總裁賈健旭也在年中干部大會上強調,所有企業要支持整車,這無疑加劇了激光雷達企業的價格競爭。
面對外部競爭壓力和“安全件”的定義,激光雷達企業紛紛選擇降價以擴大市場份額。禾賽科技CEO李一帆表示,公司計劃明年將主要激光雷達產品的價格降低一半,以進入15萬元以下的廉價電動汽車市場。然而,降價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性能是否會有所犧牲?成本降低是否會影響產品的安全性?
廣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陳學文指出,低成本激光雷達的掃描范圍通常只有100多度,遠低于早期360度全方位掃描的激光雷達。這引發了對激光雷達“安全件”定義的質疑。如果價格降低以犧牲性能為代價,那么激光雷達在智能駕駛系統中的優勢將難以凸顯。同時,智駕系統的安全性由整個系統決定,而不僅僅是感知環節。因此,即使激光雷達的感知數據更全面,也難以直接評價其系統安全性是否更優異。
激光雷達企業還面臨著利潤空間的壓縮問題。作為“安全件”,激光雷達通常具有相同或類似的功能,因此主打薄利多銷、規模效應。然而,這也限制了其利潤空間。均勝電子作為汽車安全領域的全球第二大供應商,其汽車安全業務毛利率僅為13.69%。禾賽雖然第三季度ADAS業務和Robotaxi業務綜合毛利率達到了47.7%,但這一數字仍低于2022年一季度的50.9%。如果繼續往“安全件”的方向靠攏,毛利率可能會進一步走低。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激光雷達企業開始向上層應用靠攏,發展更集成的軟件解決方案。速騰聚創就是一個例子,其解決方案的毛利率高達59.6%。然而,向軟件層發展雖然能夠拓展盈利空間,但車載激光雷達企業很難復制汽車芯片廠商的商業路徑。速騰聚創的解決方案收入目前僅占產品收入的5.41%,這表明這一轉型仍需時日。
盡管面臨諸多挑戰,激光雷達行業仍在不斷發展。從2021年到2024年,主要玩家從12家銳減至5家,中國激光雷達企業份額之和從26%上升到84%。這一輪洗牌后,激光雷達企業站在了新的起點上,需要應對全新階段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