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風云變幻中,2024年見證了眾多車企的生死沉浮。曾經風光無限的愛馳、威馬、高合等造車新勢力,以及一度領跑市場的哪吒汽車和合創汽車,如今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甚至走到了破產的邊緣。
與此同時,一些車企則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蔚來推出了新品牌樂道,銷量穩定在兩萬左右;小鵬在經歷調整后,連續推出兩款熱銷車型,讓公司重煥生機;吉利則通過合并極氪和領克,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零跑汽車則憑借理想平替策略,默默積累了豐厚的利潤。
理想和小米更是顯得游刃有余。這兩家公司憑借對市場趨勢的敏銳洞察,成功打造了各自領域的爆款車型。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競爭已經結束,智能駕駛正逐漸成為新的競爭焦點。
比亞迪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頭羊,也在積極應對新的挑戰。在成立30周年暨第10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活動上,比亞迪宣布將投入1000億元用于智能化技術的發展,以實現整車的全面智能化升級,鞏固其在全球市場的技術領先地位。
回顧過去幾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2018年的487家車企,到如今僅剩的40多家,行業淘汰賽異常殘酷。隨著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逐步退坡直至取消,那些依賴補貼生存的車企紛紛被淘汰出局。
跨界造車的企業也未能幸免。地產企業如恒馳、寶能等,以及“老頭樂”車企如雷丁、賽麟等,雖然試圖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分一杯羹,但由于主業與造車相差甚遠,最終難以成功轉型,紛紛陷入困境。
一些專業團隊出身的車企也因策略失誤而走向衰敗。例如,威馬汽車雖然擁有一定的智駕技術,但后期過于聚焦自動駕駛,忽視了其他方面的發展,加上企業管理粗放,最終導致了公司的破產。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新能源汽車行業開始進入以整合、結盟為主題的新階段。車企紛紛意識到,與其冒險擴張,不如整合內外部資源,共享技術資源,降低開發成本,以更靈活的方式應對行業競爭。
吉利集團通過合并品牌、優化資源配置,實現了從擴張到聚焦的戰略轉向。長城汽車則選擇了收縮戰線,停產了虧損嚴重的黑貓、白貓兩款車型,主打高端產品,實現了利潤的高速增長。
合資車企也開始尋求新的合作模式。面對新勢力車企的沖擊,傳統車企和合資車企紛紛整合資源,提升競爭力。例如,奧迪和上汽共同發布了新品牌“AUDI”,將傳統車企的造車經驗和國內先進的智駕技術相結合。
在智能駕駛成為新車型標配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車企通過收購、投資、共同研發等方式,加快在新能源、智能化等方面的技術轉型。大眾與小鵬的合作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雙方將共同開發純電動車型和新一代準中央電子電氣架構。
然而,盡管自研智駕是當下新能源車圈的趨勢,但通過資源的快速整合,車企可以以較低的成本更快推動產品升級。在車型迭代時間不斷縮短的背景下,聯盟合作可以讓車企更迅速響應市場變化,加快跟上市場的競爭步伐。
隨著淘汰賽的深入,新能源車圈普遍認為,未來能存活下來的新能源車企將越來越少。產品、智駕、品牌、交付能力等都將成為車企能否拿到決賽入場券的關鍵因素。車企需要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加深消費者對品牌的記憶,同時實現銷量、產品以及成本之間的平衡。
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背景下,車企需要不斷自我革新,優化生產體系、供應鏈管理和營銷策略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最終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