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斯拉中國副總裁陶琳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一條消息,再度引發了業界對中國汽車供應鏈現狀的深切關注。陶琳透露,特斯拉對供應鏈合作伙伴的付款周期在2024年進一步縮短至約90天,相比去年有了顯著改善。
在中國汽車產業的供應鏈結算模式中,大多數款項采用“上車再結”的方式,即車企在驗收零部件后,會在一定期限內向供應商支付現金或承兌匯票。這一期限通常以月為單位,短的兩三個月,長的可能達到半年甚至更久。而且,大部分支付都是以承兌匯票的形式進行,而供應商在匯票兌現過程中,往往還需等待數月甚至半年。
承兌匯票分為銀行匯票和車企自己開具的商業匯票兩種。銀行匯票由銀行結算,相對穩定;而商業匯票則完全依賴于車企的信用。一旦車企經營不善,這些匯票就可能變成廢紙。例如,近期陷入資金困境的哪吒汽車,其供應商因無法追回貨款,已向法院申請財產保全,并將欠款計入壞賬。
除了承兌匯票本身的風險,時間成本也是供應商面臨的一大挑戰。從車企確定結款到供應商最終拿到錢,整個過程可能需要近一年的時間。這意味著供應商需要承擔開發費、模具費、零部件貸款等費用,對于本就墊資經營的供應商來說,賬期越長,經營風險越高。
近年來,隨著汽車行業的價格戰愈演愈烈,車企和供應商的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為了維持運營,車企或延長付款周期,或要求供應商以打折為代價提前結算。作為甲方的車企擁有強大話語權,供應商為了獲得訂單,往往只能被動接受這些條件。
一些車企還允許承兌匯票在供應鏈內流通,成為一種變相的“代幣”。供應商可以將車企的承兌匯票轉讓給下一級供應商,或將其用于抵押融資。這種供應鏈金融的玩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供應商的資金壓力,但也增加了整個供應鏈的風險。
一旦供應鏈中的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整個供應鏈陷入困境。近年來,供應鏈金融在汽車行業逐漸興起,有的以第三方供應鏈金融的形式存在,有的則是車企親自下場操作。作為一種融資手段,供應鏈金融本身并非壞事,但隨著行業競爭和價格戰的加劇,這種風險也在不斷累積。
當前,汽車行業的洗牌正在進入一個更為激烈和殘酷的階段,供應鏈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價格戰的大背景下,主機廠開出的條件越來越苛刻,拖欠和延長的賬期時間越來越長,再加上具有風險的供應鏈金融玩法,一些本不該被淘汰的供應商可能會因此被“錯殺”。這是業界需要深刻反思和謹慎應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