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評測領域掀起了一場風波,起因是一家知名汽車垂媒與一家汽車制造商就某車型的評測結果產生了激烈爭議。這場爭端迅速在網絡上發酵,引發了廣泛討論。不少汽車愛好者開始回顧近年來類似的事件,發現汽車評測機構與汽車制造商之間的摩擦似乎時有發生,尤其是自媒體評測領域,類似的情況更為普遍。
那么,汽車評測機構與汽車制造商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是否存在真正的客觀中立評測?評測機構作為第三方,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這些問題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商品評測領域,如果評測只強調商品的優點,回避不足,那么這樣的評測無異于廣告。真正的評測應當具備“揭短”的勇氣,挖掘商品的真實面貌,這才是評測的真正意義所在。然而,這樣的評測往往會得罪生產廠商。但評測的價值在于,只要評測內容符合客觀事實,生產廠商可以通過評測反饋改進產品,消費者也能獲得更高品質的商品。因此,商品評測實際上對生產廠商、評測機構和消費者三方都有利。
然而,并非所有生產廠商都愿意面對真實的評測結果。一些缺乏擔當、只追求短期利益或產品質量不佳的生產廠商,往往會抵制客觀評測的傳播。這導致評測機構與生產廠商之間時常發生明爭暗斗。
在這場較量中,評測機構往往處于劣勢。因為評測機構無法為所在地創造足夠的經濟價值,而企業則能帶來稅收和就業。因此,生產廠商背后往往有著龐大的資源網絡支持,而評測機構則相對勢單力薄。評測機構想要客觀評測,就難免會與生產廠商結怨,進而面臨不對等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評測機構很難贏得勝利。
評測機構往往依賴流量獲取收入,而流量的價值正在迅速貶值。這使得評測機構在面對生產廠商時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在沒有對等收入和配套法規保護的情況下,評測機構很難為消費者冒險,與生產廠商對抗。
事實上,評測機構一旦與生產廠商建立合作關系,就很難保持客觀。而絕大多數汽車垂媒和自媒體評測機構都需要依賴生產廠商的廣告費來維持運營。因此,真正的客觀評測幾乎成了奢望。很多時候,評測內容可能早已被劇本安排妥當。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例外存在。例如直播帶貨的大IP,他們雖然也是第三方角色,但直播帶貨實際上是一種評測與銷售的綜合行為。當這些大IP掌握流量命脈后,也能對生產企業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然而,這仍然無法改變評測領域資源不對等的現狀。
在評測與生產廠商資源懸殊的情況下,評測機構往往難以求得真實。當生產廠商可以隨意影響評測結果時,評測的意義何在?不對等的力量對比使得評測難以求真,最終很多評測都淪為了生產廠商的廣告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