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風云變幻的當下,上汽集團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反思。新總裁賈健旭的上任,伴隨著一句直擊靈魂的拷問:“上汽究竟怎么了?”這句話不僅是對自我的深刻審視,也是對曾經輝煌歲月的深刻懷念。作為中國連續18年的第一大車企,上汽如今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其背后的故事復雜而深刻。
回望過去,上汽前董事長陳虹提出的“靈魂論”曾引發廣泛討論。上汽拒絕華為的全套智駕系統,轉而選擇英偉達的算力芯片,這一決策在當時被視為對“靈魂自主權”的堅守。然而,現實卻證明,這并非一條坦途。上汽雖手握阿里巴巴、張江高科兩大王牌,但在智能化轉型的道路上,卻顯得步履蹣跚。英偉達只提供算力芯片,而智駕系統的搭建則需車企自行完成。上汽雖然選擇了這條更具挑戰性的道路,但結果卻并不如人意。
上汽在投資布局上做了諸多努力,試圖通過扶持地平線等國產算力芯片供應商,以及投資魔門塔自動駕駛公司,來掌握智駕系統的主動權。然而,這些布局并未能轉化為商業上的成功。內耗問題嚴重,上汽推出的“飛凡”和“智己”兩個新能源品牌,在價格區間上高度重疊,導致內部競爭激烈,最終“飛凡”被放棄,這一決策嚴重拖累了上汽的新能源轉型進程。同時,上汽在智能化方面的起步較晚,雖然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互聯網汽車榮威RX5,但在電動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上,上汽顯然未能跟上市場的步伐。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上汽的傳統燃油車業務體量龐大,導致轉型困難重重。上汽原本希望通過合資車利潤來逐步推動自主品牌的發展,但在新能源時代,技術迭代的速度之快,讓上汽措手不及。短短幾年間,中國汽車市場格局巨變,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銷量全線下滑,自主品牌如名爵、榮威等也未能幸免。唯一增長的是“智己”汽車,但其在新勢力中并不突出,市場表現中規中矩。
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上汽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戰略。曾經堅守的“靈魂論”在殘酷的現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上汽開始意識到,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就必須放下身段,尋求新的合作伙伴。于是,上汽開始重新擁抱華為,與華為在智駕系統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這一決策標志著上汽在戰略上的重大調整,也是其面對市場變化所做出的積極應對。
上汽的轉型之路雖然充滿坎坷,但其在困境中的反思與調整,無疑為其未來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面對市場的激烈競爭,上汽能否在重新擁抱華為后實現涅槃重生,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