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市發布了一項針對新能源汽車地下停放場所消防安全的新地方標準,名為《新能源汽車地下停放場所消防安全管理規范》。該規范詳細規定了充電樁的設置位置和充電功率等關鍵要素,為新能源汽車的地下停放和充電設施管理提供了明確的指導。
根據規范要求,充電樁應當優先安裝在地下一層或二層,禁止在地下四層及以下區域進行設置。這一規定旨在降低火災風險,因為地下深層區域一旦發生火災,將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同時,規范還明確了充電設備的最大輸出功率不得超過30kW,并推薦使用慢充樁,而非快速充電樁。
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隊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深圳作為先行城市,預計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將達到100萬輛,公共和專用充電樁數量也將大幅增加。然而,新能源汽車在地下車庫的停放和充電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現行法規和技術標準在這一領域的消防安全要求尚不完善。
新規范不僅規定了充電區域的設置要求,還明確了各方在消防安全管理中的具體職責,包括產權人、物業服務人、充電運營企業等,旨在解決責任不明、事項不清的問題。同時,規范提出了配置挪車器作為初期火災處置的主要器材,并要求建立充電設施監控管理系統,接入市級電力充儲放一張網平臺,實現遠程監測預警。
業內專家指出,盡管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值得信賴,但地下車庫等特定場所的消防安全仍需高度重視。由于地下車庫消防車難以進入,一旦發生火災,后果將十分嚴重。因此,新規范對充電設備的功率限制和充電區域的設置要求是基于消防安全考慮的必要措施。
然而,這一規定也對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構成了一定的挑戰。當前,快充技術正在加速推進,而地下車庫對快充樁的限制無疑給快充建設帶來了難題。不過,專家也表示,快充樁仍有其適用的空間,如高速路長途行駛、商業化運營車輛等時間要求較高的應急補電場景。因此,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應多元化發展,不應盲目追求大功率快充。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國充電樁數量已達到1060.4萬臺,同比增長53%,其中直流快充樁占比超過55%。然而,在新能源汽車地下停放場所,快充樁的使用將受到限制。盡管如此,地方規劃中的大功率快充樁建設重點并非地下車庫,而是圍繞高速服務區、交通樞紐、公園商超等區域進行布局。
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充電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動力鋰電池的自然老化、機械外力損傷以及水淹等不利因素都可能引發火災事故。特別是當火災發生在地下車庫時,其危害更為嚴重,存在人員疏散困難、煙霧難以排除等多重不利因素。因此,加強新能源汽車地下停放場所的消防安全管理顯得尤為重要。
深圳市消防救援支隊對此給予了高度關注,并基于消防安全管理的實際需求制定了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標準和規范。同時,多地也在不斷加強充電消防安全的管理,如孝感市和珠海市等地相繼出臺了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消防安全管理的相關規定。
業內人士指出,在制定充電基礎設施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時,需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慮本地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求。例如,在確定快充最大功率時,應避免盲目設置過于嚴苛的標準,以免阻礙充電基礎設施的正常建設與運維。
隨著充電基礎設施規模的不斷擴大,充電過程的“無人監管”趨勢也日益明顯。越來越多的充電場站正逐步向無人值守方向發展,這對充電樁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從源頭上加強管理,是確保充電安全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