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車行業內流傳著一則消息,比亞迪向供應商提出了2025年降價10%的要求,此事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一張據稱來自比亞迪的郵件截圖在網絡上流傳,郵件中比亞迪先是回顧了自己成立30年來的輝煌成就,并透露今年銷量預計將突破420萬輛,遠超之前設定的400萬輛目標。
然而,郵件話鋒一轉,指出隨著明年市場競爭的加劇,為了提升競爭力,比亞迪提出了降價要求。緊接著,疑似供應商的回復郵件截圖也被曝出,內容直截了當,表示無法接受這一要求。
不久之后,比亞迪高管出面回應,稱年度議價是行業慣例,并非強制要求,雙方可以協商推進。這一回應基本上默認了比亞迪確實有降價要求,并暗示這是行業內普遍的做法。事實上,就在同一天,上汽大通也傳出了要求供應商降價10%的消息。
據業內人士透露,年度降價確實是幾乎所有車企都會提出的要求,尤其在價格戰激烈的這兩年,降價要求愈發苛刻。那么,為何汽車行業會有年度降價的慣例呢?
一方面,隨著產量的增加和生產效率的提升,制造成本會逐漸降低,這為降價提供了空間。例如,前期投資的重資產會在銷量增加后逐漸攤薄成本,工藝的持續改善也會提高生產效率和良率。供應商對上游供應鏈的價格談判能力也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強。
另一方面,車企通常會通過技術降本和模具工裝等費用的攤銷來降低零件成本。技術降本包括更換材料、優化設計、取消部分零件等方案,而模具工裝等費用則會分攤到零件單價中,隨著產量的增加,這些費用會逐漸被攤薄。
然而,在當前的背景下,年度降價有了一種硬降的味道。許多供應商表示,由于技術降本空間已經被充分挖掘,他們面臨著巨大的降本壓力。有的供應商甚至表示,他們去年剛剛完成進口原材料的國產化替代,現在已經無法再挖出新的降本方案。
為了達成降價目標,主機廠會從多個維度向供應商施壓。他們可能會讓多家供應商同時供應同一零件,并根據供應商的配合程度調整供貨比例。如果不配合降價,主機廠可能會降低供貨比例,甚至在新項目招標中將其排除在外。主機廠還可能通過拖欠貨款等方式來逼迫供應商接受降價要求。
許多供應商表示,他們最難受的不是年度降價本身,而是主機廠的付款周期過長。有的主機廠給供應商的賬期甚至達到了6個月以上,而且還將現金支付換成了銀行承兌或商業承兌,提現更加困難且手續費更高。有的主機廠甚至發行了自己的金融債券來支付貨款,這種只能在主機廠體系內使用的“虛擬貨幣”讓供應商倍感無奈。
在價格戰的影響下,車企不斷將降本壓力轉嫁給供應商,導致供應商的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有的供應商表示,他們今年的目標已經從盈利轉變為少虧一點。長此以往,供應商的持續發展和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都將面臨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