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一份在網絡上流傳的電池更換賬單近日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賬單顯示,部分品牌的新能源汽車電池更換價格甚至超過了車輛本身的殘值,這讓不少車主開始擔憂電池壽命和更換成本。
回顧歷史,早在2015年,我國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發展改革委就聯合發布了《關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該通知明確規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為消費者提供動力電池等關鍵零部件的質量保證,其中乘用車質保期限不低于8年或12萬公里,商用車則不低于5年或20萬公里。
如今,8年時間已經過去,首批新能源車主正逐漸面臨電池過保的問題。那么,這些車主是否真的陷入了換電池還是換車的兩難選擇呢?
以張哲為例,他早在2016年就購買了人生中第一輛新能源汽車,成為了首批“嘗鮮者”之一。當時,他選擇新能源車的主要原因是油車搖號困難,而新能源車指標相對充裕。然而,由于當時新能源車技術尚不成熟,張哲所購車輛的續航里程較短,且充電設施不完善,很快他就陷入了電池焦慮。
盡管初期使用體驗不佳,但張哲并未放棄新能源車。2019年,他再次購買了一輛續航里程更長的新能源車,并安裝了私人充電樁,用車成本大幅降低。今年8月,他又置換了第三輛新能源車。
對于電池過保的問題,張哲表示并不十分擔心。他認為,即便電池過了保修期,也不意味著就必須更換。他建議車主們應定期檢測電池狀態,根據檢測結果來決定是否繼續使用。
重慶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教授謝翌也支持這一觀點。他解釋說,8年的質保期設定是基于電池在20萬公里左右時壽命衰減到80%~90%的考慮。雖然電池壽命會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而逐漸衰減,但并不意味著就不能繼續使用了。他建議車主們應定期檢測電池,并盡量發揮其最大價值。
除了張哲這樣的家用車主,新能源網約車車主陳先生也對電池過保問題持樂觀態度。他的電車已經跑了40多萬公里,電池沒有太大的衰減。他表示,如果真到了電池無法使用的情況,他可能會選擇購買新車而不是更換電池。
在探討如何延長電池使用壽命時,謝翌教授提到了多個方面的努力。首先是電池材料的創新,如鈉電池和固態電池的研發和應用。這些新型電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長的循環壽命和更高的安全性。其次是新一代電池管理系統的發展,通過高精確度監測、高可靠算法和高安全預警來更準確地估計電池的健康狀態和使用壽命。
謝翌還十分看好換電模式的發展。他認為,通過車電分離的方式,不僅可以解決電池使用壽命和續航里程問題,還可以降低車主的購車成本。然而,目前換電模式尚未大規模鋪開,需要國家層面或行業去規范并打通全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