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熱議話題之一,便是電池更換的高昂費用。網絡上流傳的一份新能源車電池更換賬單,在各大社交平臺引發了廣泛討論。不少車主驚訝地發現,某些品牌的電池更換價格,甚至已經超過了車輛的剩余價值。
關于新能源汽車電池的保質期與使用年限,一直是消費者關注的焦點。早在2015年,我國財政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以及發展改革委便聯合發布了相關政策通知,明確規定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應對消費者提供動力電池等關鍵部件的質量保證。其中,乘用車動力電池的質保期限不得低于8年或12萬公里,商用車則不得低于5年或20萬公里。
如今,8年時間轉瞬即逝,首批新能源車主們也開始面臨電池質保期到期的問題。他們不僅要考慮是否更換電池,還要在換電池與換車之間做出艱難抉擇。那么,這些車主們的實際體驗又是如何呢?
張哲,一位擁有9年新能源車齡的老車主,分享了他的購車與用車經歷。2016年,他花費6萬元購入了人生中第一輛新能源車,成為首批“吃螃蟹”的人之一。當時,他選擇新能源車的主要原因是油車搖號困難,而新能源車指標充足。然而,由于當時新能源車技術尚不成熟,張哲購買的這款車型續航里程較短,僅為150~160公里,且冬季開暖風時續航還會大打折扣。因此,這輛車很快就被閑置,直到報廢時也僅行駛了3萬公里。
盡管初期的新能源車使用體驗并不理想,但張哲依然選擇了繼續購買新能源車。2019年,他花費17萬元購置了第二輛新能源車,這次他特別注重續航里程,選擇了一輛400公里續航的車型,并安裝了私人充電樁。這樣一來,充電方便了,用車成本也大大降低了。今年8月,張哲又報廢了第一輛電車,置換了一輛全新的新能源車。
對于電池過保的問題,張哲表示并不十分擔心。他認為,電池質保期過后并不意味著電池壽命就終結了。據重慶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教授謝翌介紹,8年的質保期設定是基于電池在20萬公里左右時,壽命保持在80%~90%之間的安全狀態。電池用得越久,壽命衰減越厲害,但即使衰減到80%以下,也不意味著電池就不能使用。謝教授建議,超過質保期后,車主應定期檢測電池,根據情況決定是否繼續使用。
張哲的實際體驗也印證了這一點。他的第一輛車開了9年、3萬多公里,第二輛車開了5年、7萬多公里,兩輛車的電池都沒有太大的衰減。他認為,對于家用車來說,由于使用頻率較低,電池衰減的速度可能會更慢。而對于使用頻率更高的新能源網約車來說,情況又如何呢?網約車車主陳先生表示,他的電車已經跑了40多萬公里,電池依然沒有明顯衰減。如果真到了電池無法使用的情況,他更傾向于選擇換新車而不是換電池。
為了拉長電池的“血條”,電動車產業鏈正在不斷迭代更新。謝翌教授認為,鈉電池和固態電池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鈉電池的成本只有鋰電池的40%~60%,而固態電池則因其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和更長的循環壽命,被認為是新能源汽車實現革命性突破的關鍵。新一代電池管理系統(BMS)的發展也至關重要,它可以實現對新能源車的高精確度監測、高可靠算法和高安全預警。最后,謝教授還十分看好換電模式的發展,認為它不僅可以解決電池使用壽命和續航里程問題,還能大大降低車主的購車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