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比亞迪針對其供應鏈管理策略發表了一項新聲明,表示將從2025年起與供應商進行價格協商,目標是實現10%的降價。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公開表示,這一舉措并非強制要求,而是基于大規模采購的行業慣例,旨在通過協商達成互利共贏的結果。
汽車行業內部對于比亞迪的這一舉動反應不一。長安汽車的投資者交流部門指出,面對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長安汽車也會根據具體情況對上游供應商實施降價政策,但所有降價措施都會在與供應商達成一致后執行,確保不存在不公平的交易行為。
與此同時,東風汽車的相關人員則表示,他們與比亞迪在業務模式和市場定位上存在顯著差異,因此不便對比亞迪的策略發表評論。東風汽車每年都在推進包括技術降本在內的多項降本措施,以應對市場競爭。
北汽藍谷的董事會秘書辦公室人員則提出了對降價策略的另一種看法。他們認為,要求供應商降價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可以降低采購成本,但也可能對產品質量造成負面影響。他舉例說,曾有國產產品因降本要求導致質量不達標,整批產品被退回,這對于汽車品牌來說將是巨大的損失。
一家汽車廠商的上游電池企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該企業相關人員表示,每年與供應商討論降價是行業常態,但降價的前提是確保供應商有足夠的利潤空間。對于利潤較高的供應商來說,即使降價更多也能接受;而對于利潤較低的供應商來說,如果一味要求降價,可能會影響產品質量。
這些觀點共同揭示了汽車行業中供應鏈管理的復雜性。在追求成本降低的同時,企業還需要權衡產品質量、供應商利潤以及長期合作關系等多個因素。比亞迪的降價策略能否成功實施,以及將如何影響整個汽車行業,仍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