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比亞迪要求供應鏈合作伙伴降低價格10%的消息在汽車行業內掀起了波瀾,這一舉措不僅讓比亞迪成為了市場關注的焦點,還意外地讓一段關于吉利與博世之間的“舊聞”重新浮出水面,引發了公眾對車企與供應鏈之間價格博弈的廣泛討論。
事件的起因是,有傳聞稱吉利高管曾向博世中國前總裁陳玉東贈送了一把刀,這一行為被解讀為吉利希望博世降價的暗示。對此,陳玉東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澄清,確認收到過這把刀,但表示贈刀者是他的好友,并非為了降價,而是希望他能“快刀斬亂麻”,處理事務更加果斷。隨后,吉利控股集團的高級副總裁楊學良也在微博上回應,稱這把刀是象征性地用于解決復雜問題,而非砍價之用,指責以訛傳訛者別有用心。
在吉利與博世的“刀”事件引發關注的同時,吉利汽車也公布了其2024年三季度的財務報告。數據顯示,吉利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604億元,同比增長20.5%,創下了單季收入的歷史新高。其中,吉利新能源車型在第三季度的銷量達到了22.6萬輛,國內市場的新能源滲透率超過了50%。這一成績無疑為吉利在汽車市場的競爭中增添了底氣。
與此同時,作為全球汽車供應鏈的巨頭,博世公司也宣布了將在全球范圍內裁員5500人的計劃,以應對市場變化。盡管中國區并未受到此次裁員的影響,但博世中國總裁此前曾呼吁汽車行業應保持有序競爭,避免過度壓價導致供應鏈受損。
與博世和吉利的“刀”事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特斯拉在供應鏈管理上的做法。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張圖片,顯示特斯拉對供應鏈伙伴的付款周期已經縮短至90天左右。陶琳表示,快速回款并不意味著需要提高產品價格,這一做法贏得了不少供應商的贊賞。
比亞迪的降價要求則在供應商中引發了不同的反應。有供應商透露,比亞迪在近期的一次供應商大會上表示將淘汰沒有競爭力的供應商,并將供應商數量減半。同時,比亞迪提出了年降10%的目標,這一要求遠高于行業平均的5%左右。面對這一壓力,一些供應商表示利潤承壓,只能進一步傳導至其上游供應商,容易引發質量問題。但也有供應商表示愿意跟進降價,只要比亞迪的訂單量更大,他們就有動力在工藝流程上改進,推進技術升級。
針對比亞迪降價要求的影響,記者聯系了多家比亞迪的供應商。部分供應商表示目前尚未收到降價通知,或表示其業務不涉及比亞迪直接采購的汽車零部件。而一些與比亞迪有較多業務往來的供應商則表示,雖然降價會帶來一定的壓力,但也在可接受范圍內,他們會通過優化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來應對。
總的來說,比亞迪的降價要求不僅反映了車企在市場競爭中的壓力,也揭示了供應鏈上下游之間復雜的關系。如何在保證產品質量和供應鏈穩定的前提下,實現成本優化和價格合理調整,將是車企和供應商共同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