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駕駛行業的聚光燈下,商湯絕影CEO、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王曉剛于近日舉行的2024絕影實力AI DAY活動中透露,自動駕駛領域要實現盈虧平衡,或需等待至少三年時間。這一預測建立在自動駕駛車輛數量需達到百萬級別,以支撐業務發展的前提下。
當前,自動駕駛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展熱潮。隨著城市NOA等高階智能駕駛技術的逐步應用,以及自動駕駛技術滲透率的顯著提升,資本市場對自動駕駛的關注度也持續升溫。近期,地平線、文遠智行、小馬智行等企業相繼上市,其中小馬智行的納斯達克上市更是成為今年以來美股自動駕駛領域最大規模的IPO。
數據顯示,僅在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無人駕駛領域就發生了超過56起重要投融資事件,融資總額超過132億元。東吳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202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高階智能駕駛滲透率已突破10%,并預計將在2025年達到20%,2027年有望超過70%,這一增速遠超市場預期。
然而,盡管自動駕駛技術正在從概念走向應用,行業內的企業仍面臨盈利難題。地平線、文遠知行等企業即便已經上市,也未能擺脫虧損的陰影。商湯絕影作為商湯科技在智能汽車領域的重要布局,雖然其智能汽車業務收入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了100.4%的同比增長,達到1.68億元,但商湯科技同樣面臨持續虧損的問題,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累計凈虧損達到320億元。
王曉剛指出,智能駕駛行業整體離盈利還有一定距離,資源和數據工具鏈的對齊是提升效率、實現盈利的關鍵。他強調,在交付過程中,若資源和數據工具鏈未能有效對齊,將導致重復投入,只有那些能夠提升效率、實現高性價比交付的企業才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隨著特斯拉、小鵬、理想等車企紛紛布局端到端大模型,智能駕駛系統的迭代速度進一步加快。然而,這也加劇了企業間的分化。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表示,在人工智能驅動汽車產品的情況下,傳統的汽車一級供應商無法完成汽車全域人工智能的工作,這將導致汽車供應鏈格局的快速變化,深度全棧自研能力將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
王曉剛認為,傳統汽車供應鏈的模塊化分工將被端到端自動駕駛所打破。端到端自動駕駛更依賴于數據驅動,模塊化分工模式將不再適用。因此,商湯絕影在與車企合作時,提供基礎算力、數據平臺化能力、工具鏈等支持,確保不同車型采集的數據能夠兼容。在2024“絕影實力AI DAY”上,商湯絕影發布了智能座艙大模型產品和“車云一體”產品矩陣,涵蓋全場景的高階智駕和端到端智駕產品體系。
根據SIC自動駕駛功能銷量數據庫預測,2024年中國智能駕駛滲透率將達到60%,高階智駕市場滲透率將在未來三年迎來高速增長。然而,智能駕駛系統的研發成本高昂,需要高毛利來維持持續開發。不少車企為了吸引消費者,選擇免費提供智能駕駛系統,這一策略導致供應鏈端的智駕供應商在量產項目上面臨盈利難題。
王曉剛認為,要破解這一困境,關鍵在于避免同質化競爭,開發出既具有用戶價值又具備獨特性的功能產品。目前,商湯絕影的智駕方案已量產交付于廣汽埃安、一汽紅旗等3家車企的6款車型上,座艙AI大模型產品也已應用于小米SU7、智己、LEVC L380等車型。商湯絕影已與超過30家國內外車企達成合作,覆蓋100余款車型,預計至2024年底,量產交付累計將突破350萬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