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界的潮流更迭中,一款起初并未受到扎克伯格過多關注的聯名產品——Rayban meta眼鏡,如今已成為硅谷科技精英的時尚配飾。自去年發售以來,短短9個月內,其第二代產品銷量已突破百萬大關,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初代產品在一年半內僅售出30萬臺。
這款由meta與Rayban共同打造的AI眼鏡,憑借第二代產品中接入的meta自研大模型LIama3,在攝像、拍照性能上實現了顯著提升,并新增了語音交互、物體識別、文字翻譯等功能。這些改進使得meta眼鏡在智能硬件領域脫穎而出,成為一匹黑馬。
這股AI眼鏡的熱潮不僅席卷了國外市場,也引發了國內科技企業的紛紛跟進。據不完全統計,包括百度、小米、三星、雷鳥、閃極等在內的多家知名企業和創業公司,已宣布將推出搭載大模型的AI眼鏡產品。
盡管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標志性產品——初代iPhone在兩個多月內突破百萬銷量的成績相比,meta眼鏡的銷量仍顯遜色,但在智能穿戴設備領域,這一成績已屬史無前例。硬件行業普遍將“200萬臺出貨量”視為AI硬件的生死線,而在大模型的加持下,meta眼鏡完成這一目標似乎已指日可待。
然而,在AI技術持續升溫的當下,盡管大模型在過去一段時間內經歷了多次熱潮,卻始終未能找到理想的硬件載體。無論是將大模型應用于汽車,還是將其融入手機,都更像是原有產品的一種功能補充,并未帶來顛覆性的變革或銷量的顯著提升。AI眼鏡,是否能夠成為例外?
當前,AI眼鏡市場呈現出一種“期貨”盛行的態勢。在手機創新乏力的背景下,AI眼鏡成為了第四季度最受關注的科技單品。多家企業發布了即將上市的AI眼鏡產品,但真正交付給消費者的卻寥寥無幾。例如,小度科技在2024百度世界大會上發布的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AI眼鏡——小度AI眼鏡,雖然吸引了眾多關注,但預計要到2025年上半年才能上市。
從meta發布第一款AI眼鏡開始,國內已有10余家企業布局相關產品,但目前實現交付的僅有meta、魅族、華為和蜂巢科技等少數幾家。其他企業雖然發布了產品,但大多將交付時間推遲到了明年。在已上市的產品中,meta眼鏡因率先推出拍攝功能而大火,而華為、魅族、蜂巢科技等企業的產品則更多支持音頻翻譯等功能,銷量并不理想。
在消費者層面,對于AI眼鏡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拍攝功能上。許多消費者表示,他們更希望AI眼鏡能夠拍攝第一視角的視頻,如美業服務人員給顧客種睫毛時記錄過程,或醫生記錄手術過程等。然而,目前市場上具備拍攝功能的AI眼鏡僅有Rayban meta一款,這也使得其銷量得以持續增長。
盡管AI眼鏡的AI功能日益豐富,包括知識問答、翻譯、導游、會議記錄等,但這些功能大多屬于低頻場景,對于銷量的貢獻有限。AI眼鏡的佩戴體驗和續航問題也亟待解決。目前市場上的AI眼鏡大多重量在45克左右(不含近視鏡片),長時間佩戴會感到不適。同時,續航能力不足也是AI眼鏡的一大痛點。
在市場競爭方面,AI眼鏡領域已經吸引了眾多企業的關注。包括小米、三星、OPPO等在內的多家手機廠商已入局或探討項目的可能性。據統計,目前已公開入局AI眼鏡的廠商高達36家(含海外),產品數量預計超過50款。然而,資源有限的創業公司面臨著巨大的挑戰。AI眼鏡的競爭不僅在于硬件門檻,更在于大模型能力和背后生態系統的建設。目前,國內唯一與超級應用打通的AI眼鏡是Rokid Glasses,它可以幫助人們解決支付問題。這使得許多投資人認為,AI眼鏡市場更多是大廠的生意,創業公司能夠搶占席位的概率有限。
盡管如此,AI眼鏡市場仍然充滿了機遇。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消費者需求的日益增長,未來AI眼鏡有望在拍攝功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應用場景和提升用戶體驗。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只有那些能夠不斷創新、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企業才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