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車因自動泊車功能故障再次引發公眾關注。11月14日,眾多車主紛紛反映,他們駕駛的小米汽車SU7標準版在嘗試使用自動泊車功能時遭遇問題,導致車輛發生不同程度的撞擊和刮擦,甚至有車主因此與其他車輛相撞。
面對這一突發情況,小米汽車迅速作出回應,展現出了一定的責任感。公司官方承認,此次事故是由于系統bug導致的自動泊車功能異常,并承諾將由小米官方承擔所有受損車輛的維修費用。維修期間,每位受影響的車主每天將獲得1500個小米積分(價值150元人民幣),作為出行補貼。
盡管小米汽車在事后處理上態度積極,但此次事件依然給消費者留下了不小的陰影。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事故發生前不久,即10月30日,小米SU7剛剛完成了OTA 1.4.0版本升級,其中特別提到了代客泊車功能的優化。據宣傳,升級后的小米SU7 Pro和小米SU7 Max車型在代客泊車輔助路線的匹配速度上有所提升,而小米SU7標準版則新增了跨層泊車功能,并在外部道路環境不復雜的情況下,支持將巡航車速提高至23km/h。系統還新增了碰撞風險監測功能,能在倒車時檢測到后方的動態障礙物,并通過視覺或聽覺報警提醒駕駛員。
令人意外的是,在事故發生當天,小米創始人雷軍還在直播中提及了小米超級智能駕駛系統中的泊車端到端模型升級,并宣布小米的代客泊車功能已升級為超級代客泊車,整體巡航效率提升了30%以上,泊車期間的巡航靈活性也得到了大幅提升。然而,現實卻與官方宣傳大相徑庭,自動泊車功能反而出現了更多的故障。
此次事件不僅讓消費者對小米汽車的技術實力產生了質疑,也讓雷軍此前立下的“2024年底進入智駕第一陣營”的豪言壯語顯得尷尬。一天之內發生70多起智駕安全事故,顯然與小米汽車的宏偉目標背道而馳。雖然小米汽車作為新晉車企,在入局之初便迅速走紅,但此次事故無疑給其品牌形象帶來了不小的打擊。
然而,小米汽車并非孤例。在智能汽車市場,類似因自動泊車功能導致的事故時有發生。阿維塔、智己、理想、小鵬等車企也曾出現過類似問題。例如,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的一段理想L9自動泊車失敗的監控視頻,就顯示了一位車主在開啟離車泊入功能后,車輛突然駛離車位,險些釀成事故。智己LS6和蔚來ET5的車主在使用自動泊車功能時也遇到了類似的問題。
盡管智能駕駛技術相比過去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但目前的智駕技術仍然存在著不少漏洞和隱患。無論是自動泊車還是其他智能化功能,都依賴于傳感器、算法、控制系統等多個環節的精準協同。然而,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還沒有任何一家車企能夠保證其智駕系統萬無一失。因此,盡管現在很多車企都在宣揚自己的L2+智駕水平,甚至提出了L3的概念,但智能駕駛仍然需要駕駛人員的全程監控和干預。
理想汽車產品線負責人張驍在社交媒體上表示,目前為止任何形式的智能駕駛,駕駛員都是交通安全的責任人。他比喻說,這就像家里的孩子雖然能力在進步,但父母作為監護人,依然需要對孩子的行為負責。同樣地,智能駕駛技術雖然在不斷進步,但駕駛員仍然需要時刻保持警惕,確保行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