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行業內的成本控制風暴愈演愈烈,多家主機廠紛紛向供應商提出了降價要求。先是比亞迪傳出要求某家供應商降價10%的消息,緊接著,上汽大通也通過郵件邀請供應商參與成本控制項目,旨在實現10%的降本目標。
面對這一趨勢,特斯拉公司副總裁陶琳在微博上發聲,透露了特斯拉對供應鏈伙伴的付款周期已經縮短至90天左右。她強調,特斯拉在中國取得的成就與本土供應商密不可分,并表示與供應商同生共贏,通過技術革新來增效降本,才是企業長遠發展的正道。陶琳還貼出了一張中國新能源汽車制造商向供應商付款時間變化示意圖,指出部分公司的付款時間不僅沒有縮短,反而有所延長。
陶琳進一步解釋說,降本應該依靠技術革新和減少不必要的支出,而不是通過拉長回款周期等變相手段。她提到,快速回款給供應商并不意味著需要提高產品價格,因為成本控制涉及到技術革新提升效率和減少一切不必要的花費,如豪華接待中心、廣告費和高管辦公室等。同時,特斯拉在研發和生產上持續投入,力求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價格和產品。
拉長回款周期已成為不少車企對供應商慣用的變相降本手段。Wind數據統計顯示,近年來,汽車零部件A股上市公司的應收賬款余額大幅增長,而收入增幅遠低于應收賬款增幅。這意味著相當部分增加的收入實際上是以賬款的增加為代價的。具體到企業身上,以德賽西威為例,其應收賬款余額從2020年年末的不足20億元增長到2024年三季度的86.35億元,增長超過3倍,但同期公司營收只增長了1.8倍。
另一邊,整車企業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也存在顯著差異。據第一財經報道,不同車企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差異巨大,這反映了車企在付款周期上的不同策略。值得注意的是,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并不完全等同于車企給供應商的付款周期,而是一個衡量公司需要多長時間付清供應商欠款的指標。
在汽車價格戰等因素的推動下,部分車企開始向上游供應商“砍價”,以降低成本、保持競爭力。上汽大通在郵件中邀請供應商共同參與到成本控制項目中,提出了降本10%的目標,并探討了生產工藝改進、協同設計、物流配送系統優化等降本方向的可行性。這一舉措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也凸顯了當前汽車行業的內卷程度和價格戰的激烈程度。
一位汽車供應商的管理高層透露,近年來與客戶的年度價格談判變得更加頻繁和艱難,雙方需要多次談判才能達成一致。這反映了主機廠在成本控制方面的巨大壓力。而網絡流傳的郵件截圖也顯示,2025年將是車市“決戰”之年,淘汰賽將會加劇,比亞迪、特斯拉等品牌紛紛降價,拉開了新一輪價格戰的序幕。隨著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的份額和價格之爭更加白熱化,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將逐步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