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汽車制造業內關于車企與供應商之間關系的討論再度升溫,焦點集中在車企對供應商的付款積極度以及降本要求的處理上。
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在社交媒體上,針對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本的新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強調,特斯拉始終秉持與供應商合作共贏的理念,通過技術創新來實現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認為這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基石,也是推動行業繁榮和消費者獲益的關鍵。陶琳還透露,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零部件本土化率超過95%,并且公司正致力于縮短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預計到2024年,這一周期將縮短至90天左右。
另一邊,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何志奇被曝向供應商發出郵件,要求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對此,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回應,這是汽車行業常規的年度議價行為,并非強制要求,雙方可以通過協商來推進。
這一系列事件再次將汽車供應鏈的生存狀況置于聚光燈下。汽車零部件行業應收賬款周轉天數逐年攀升,顯示出供應商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根據Wind的數據,今年三季度,輪胎輪轂細分板塊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接近70天,而汽車電子電氣系統的周轉天數更是超過了136天。
從Wind統計的車企應付賬款周轉天數來看,多數上市車企的數據在今年有所惡化。在統計的15家上市乘用車企中,特斯拉的表現尤為突出,其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在去年年報和今年三季報中均保持在70天以內,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并不等同于車企的實際付款周期。它是衡量公司付清供應商欠款所需時間的一個指標,由應付賬款周轉率計算得出。在A股上市的綜合乘用車板塊,海馬汽車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最長,接近206天,上汽集團緊隨其后,接近122天。而長安汽車和長城汽車則表現較為穩定,周轉天數在90至100天之間。廣汽集團的周轉天數最短,為75天,但較去年年報的56天也有所上升。
在電動車乘用車板塊,北汽藍谷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最長,超過170天,而賽力斯則最短,為86天。賽力斯在盈利后,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有了顯著改善。比亞迪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超過146天,較去年也有所增長,在統計的車企中排名居中,但高于傳統車企如長安、長城、吉利、廣汽和上汽,低于造車新勢力“蔚小理零”。
“蔚小理零”四家造車新勢力的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均表現不佳,超過190天。相比之下,小米集團今年三季度的應付賬款周期天數接近90天,顯示出對供應商付款的積極態度。這一梯隊還包括特斯拉(64天)、廣汽集團(75天)、賽力斯(86天)、長城(90天)和長安(98天)。第二梯隊的車企包括吉利(118天)、上汽集團(122天)、比亞迪(147天)和北汽藍谷(170天)。而第三梯隊則包括理想(194天)、蔚來(194天)、零跑(198天)、海馬(206天)和小鵬(274天)。
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付款周期和降本要求,不僅反映了車企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策略,也直接影響到供應鏈的穩定性和供應商的生存狀況。如何在保證產品質量和供應鏈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成為車企和供應商共同面臨的課題。
特斯拉的積極態度和技術創新策略,為行業樹立了榜樣。而比亞迪等車企則需要在降本要求和供應商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消費者需求的不斷變化,車企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模式和關系也在不斷調整和優化。如何在保持競爭力的同時,維護供應鏈的穩定性和供應商的合法權益,將是車企和供應商共同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