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眾汽車集團攜手上汽集團,在上海正式簽署了延長合資合同的新協議,將雙方合作的期限提前擴展至2040年。此舉不僅標志著上汽大眾成為在華經營時間最長的中外合資車企,也彰顯了雙方對未來合作的堅定信心。
上汽大眾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自1984年成立以來,一直扮演著中德經濟合作的橋梁角色。當時,以桑塔納轎車的國產化為契機,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飛躍,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現代化進程,并成功融入了全球汽車產業鏈。
此次續約,是雙方繼首次合作后的再次攜手,將合資期限延長至55年之久。根據協議,雙方將進一步加強戰略合作,以先進技術為核心,為上汽大眾在新興技術領域注入更多研發資源,共同開啟合資合作的新篇章。這一決策不僅體現了雙方對過去40年合作成果的肯定,更突顯了中國市場在跨國車企全球戰略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汽車市場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之一,其規模持續擴大,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活力。自2009年以來,中國汽車產銷量連續15年位居全球第一。盡管業界曾對汽車年產銷量是否觸頂存在爭議,但去年中國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3000萬輛,再次刷新了記錄。這一成績不僅展示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強大實力,也體現了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獨特優勢。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更是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活力。得益于國家戰略的引領和企業的奮力創新,中國不僅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消費市場,還涌現出了一批如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以及寧德時代等供應鏈新星。這些企業共同構建了一個上中下游協同、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競爭新生態,使中國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最為活躍的產業中心。
除了大眾汽車,寶馬和奔馳等跨國車企也在持續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寶馬宣布將投資200億元用于沈陽生產基地的擴建,計劃在2026年實現新世代車型的本土化生產。而奔馳則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投資140億元,進一步豐富本土化產品陣容。德國三大車企的真金白銀投入,不僅彰顯了他們扎根中國發展的決心,也表達了對中國汽車產業及未來經濟發展的高度看好。
然而,面對中國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和電動化轉型的加速,跨國車企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隨著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崛起,部分合資車企的市場份額和銷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盡管如此,中國市場對跨國車企的重要性依然不言而喻。在全球范圍內,目前還沒有一個更大的市場能夠取代中國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地位。
面對電動化和智能化這一不可逆轉的趨勢,跨國車企需要與中方合作伙伴攜手共進,加快電動化轉型的步伐。隨著電動車銷量規模的擴大,跨國車企在中國市場的經營終將跨越電動化盈利拐點。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的成功已經為此提供了有力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