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特斯拉再次成為了焦點。盡管眾多新興品牌通過低價高配的策略試圖撼動特斯拉的市場地位,但從消費者的購車偏好來看,安全性、質量、使用成本、充電便利性及售后服務仍是首要考量,配置、外觀和舒適性則相對次要。
近期,懂車帝對30款熱門車型的碰撞測試結果顯示,特斯拉以優異表現奪得榜首,印證了“安全是最大的豪華”這一理念。特斯拉的“毛坯”風格,在安全性這一關鍵維度上,展現了其真正的豪華本色。其他品牌與特斯拉的技能樹,顯然不在同一層面上。
特斯拉的降價舉措,并非外界壓力所致,而是出于自身銷量目標的考量。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特斯拉累計交付量為129.4萬輛,若要達成181萬輛的年度目標,第四季度的交付量需達到前所未有的51.6萬輛。然而,與9月Model Y銷量達到4.82萬輛的輝煌相比,10月其銷量下滑了1.2萬輛,并罕見地從榜首跌至第四位,前三名均被比亞迪車型占據,這一變化使得特斯拉的降價行為更顯微妙。
特斯拉的價格戰,與其他車企截然不同。它并非盲目跟風,而是基于成本定價策略,靈活調整價格。今年以來,特斯拉已多次降價或提供優惠,但又能適時漲價,如Model Y在今年4月全系漲價5000元。據統計,2023年10月至2024年4月間,特斯拉在中國市場進行了5輪漲價,累計漲幅約2.3萬元。這種價格調整能力,主要得益于特斯拉在供應鏈管理和技術進步上的優勢。
特斯拉擁有眾多自主知識產權零部件,并公開了986項專利,其電驅系統成本已降至初代Model S的一半。相比之下,國內新興品牌的價格戰往往缺乏回旋余地,一旦降價便難以恢復原價,甚至不得不拉上供應商一起降價,導致供應鏈壓力巨大。比亞迪曾要求供應商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此舉雖被澄清為非強制要求,但仍引發廣泛爭議。
特斯拉的良性循環與比亞迪的登頂形成了鮮明對比。特斯拉雖然銷量暫時下滑,但其供應鏈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依然強勁。而比亞迪的供應商則面臨巨大壓力,甚至陷入“要么卷死,要么餓死”的困境。特斯拉對供應商的付款周期也較短,不到100天,遠低于比亞迪的250天以上。
特斯拉的降價策略,不僅對其他新興品牌構成了壓力,也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有網友表示,特斯拉的“五年免息”優惠政策,讓月薪三千的消費者也能開上特斯拉。雖然這一說法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特斯拉的降價確實吸引了不少消費者。
如今,Model Y的起售價已降至23.99萬元,逼近智己LS6、小米SU7等熱門車型。這對于仍處于銷量承壓困境中的新興品牌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許多新興品牌與特斯拉相比,唯一的優勢就是價格。如果連這一優勢都失去,它們的日子將更加艱難。
雷軍曾坦言,特斯拉值得學習,其電耗表現優于許多國內品牌。特斯拉計劃在2025年推出售價低于3萬美元的入門級車型,并預計銷量將同比增長20%至30%。面對特斯拉的強勁勢頭,新興品牌真的覺得自己贏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