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流傳出一封據稱是供應商對比亞迪的回信,信中表達了對比亞迪在國際市場采取極致降本和低價戰略的強烈不滿。信中提到,比亞迪的這一戰略可能會引發發達國家的關稅抬高和全面抵制,從而埋下隱患。
信中進一步指出,若比亞迪失去價格競爭優勢,其所謂的“成功”將迅速消失,而被壓榨的利潤和價值最終將促進他國經濟發展。該供應商呼吁比亞迪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停止無底線的壓榨模式,以獲取短期利益。
面對這一輿論風波,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在社交平臺上迅速作出回應。他表示,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比亞迪基于規模化大量采購,對供應商提出降價目標,并非強制要求,而是可以協商推進。
據知情人士透露,汽車制造商每年初都會進行例行降本動作,零部件降本中位數通常為5%。而此次比亞迪要求供應商降本10%的范圍,可能涉及智駕、玻璃、輪轂、輪胎等領域。在價格戰的壓力下,汽車供應商的降價空間已所剩無幾。
事實上,比亞迪近年來素有“價格屠夫”之稱。今年年初,比亞迪就提出了“電比油低”的口號,將插混車型價格壓低至8萬元以下,率先打響了2024年車市價格戰的第一槍。此后,上汽通用五菱、吉利、長安、哪吒等多家車企也不得不跟進降價,上半年整個行業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價格戰。
比亞迪的這一舉動不僅降低了整車的價格,更帶動了整個行業價格的不斷調整。然而,此次比亞迪掀起的爭議背后,是新能源車市場“淘汰賽”的愈演愈烈。為了不被淘汰出局,廠商們只能不斷加碼價格戰,將壓力傳導給上游供應商。
一位車規芯片從業者透露,車企打價格戰只能不斷壓縮上游供應鏈的利潤,很多供應商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一些供應商為了維持與車企的合作,不得不接受降價要求,甚至不惜犧牲利潤。
以動力電池行業的孚能科技為例,該公司已連續多年虧損,前三季度虧損額達到3.04億元。孚能科技在半年報中提到,若車企價格戰進一步加劇,公司成本壓降不及預期,將帶來營收和利潤下降的風險。
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愈發激烈,商戰世界中不相信眼淚。比亞迪的強硬態度可以說是應對市場競爭的縮影。然而,這場價格戰不僅關乎企業的生死存亡,更對整個行業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和吉利董事長李書福都曾對價格戰表示質疑。李書福指出,過度的內卷和單純依賴價格戰可能導致產品質量下降、造假售假以及無序競爭等問題。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CPCA)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行業整體利潤率僅為4.6%,遠低于工業平均水平6.1%。單車利潤也創下新低,9月單車利潤僅為1.1萬元。
作為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航者,比亞迪在奮力爭奪市場份額和利潤的同時,更應意識到車企的繁榮發展不應僅建立在自身的輝煌之上,而應深切關懷供應鏈的穩固性和供應商的生存狀態。構建一個公平、透明且可持續發展的合作生態系統,才能確保比亞迪及其供應商乃至整個新能源車行業贏得更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