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動汽車行業內某品牌因被指涉嫌“鎖電”而引發廣泛關注。盡管具體品牌名稱因法律原因不便透露,但這一現象無疑觸及了眾多電動車車主的敏感神經,被視為對用戶權益的嚴重忽視。
不少電動車車主反映,新車購買時,車輛的續航里程與廠家宣傳的數據基本吻合,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特別是在車輛經過OTA(空中升級)后,續航里程出現了明顯下降。這種現象并非個例,而是廣泛存在于部分品牌車型中。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廠家采取了“鎖電”措施。所謂“鎖電”,即廠家通過軟件程序,限制了一部分電池容量的輸出。例如,一款標稱100度電的電池,原本可支持600公里的續航里程,若廠家通過程序再“鎖”住10度電,那么實際可用的電量就減少了,續航里程自然也會相應縮短。
對于“鎖電”的原因,廠家普遍的解釋是為了提升電池和整車的安全性,防止因過度放電而引發自燃風險。然而,這一解釋并未完全說服消費者。有觀點認為,部分廠家之所以采取“鎖電”措施,實際上是因為采購的電池性能不足,難以達到預期的續航和充放電功率等參數。相比之下,采用寧德時代、弗迪電池等知名品牌電池的電動車,則很少出現“鎖電”情況。
“鎖電”行為之所以被視為“損招”,是因為它給了消費者不切實際的期待。廠家在宣傳續航里程時,往往基于未“鎖電”狀態下的數據,消費者根據這些數據規劃用車場景,但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這不僅影響了消費者的用車體驗,還可能引發信任危機。
“鎖電”還會導致電池的放電功率和充電功率下降,進一步限制了車輛的性能。這也是部分廠家強調“鎖電”是為了提升安全性的原因之一。然而,從根本上來說,這反映出廠家在熱管理技術和電池防自燃能力方面的不足。因此,當消費者發現自己的電動車在OTA后續航里程明顯減少時,不妨先考慮是否遭遇了“鎖電”行為,而非盲目歸咎于自己的駕駛習慣或車輛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