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汽車行業再度傳來消息,預示著即將到來的2025年,市場競爭將愈發激烈。據悉,多家車企已著手準備應對未來的挑戰,而比亞迪的一封郵件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
該郵件由比亞迪集團執行副總裁、乘用車首席運營官何志奇于2024年11月26日發出,內容直指供應鏈降價要求。郵件中明確表示,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競爭也將進入白熱化階段,為增強比亞迪乘用車的市場競爭力,公司需要整個供應鏈共同努力,實現持續的成本降低。因此,比亞迪要求相關供應商從2025年1月1日起,降價10%。同時,郵件還強調,這一要求并非強制,但希望供應商能夠認真對待,積極挖掘降本空間,并在12月15日前通過SRM系統提交降價后的報價。
面對這一消息,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迅速作出回應。他表示,與供應商的年度議價是汽車行業的慣例,此次提出降價目標,是基于比亞迪規模化大量采購的優勢,旨在與供應商共同協商推進,以實現更好的成本控制。
然而,比亞迪并非孤例。上汽大通也被曝出向其供應商發出了類似的降價要求。據中證報報道,上汽大通在郵件中指出,當前汽車市場供大于求的問題突出,價格戰難以平息。因此,上汽大通邀請供應商伙伴共同參與到成本控制的大項目中,通過雙方的緊密合作,共同開發出更具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目標降本同樣為10%。
這一系列舉措的背后,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自2018年以來,中國新能源車企的淘汰賽便不斷加速。據相關統計,2018年時,中國新能源車企數量超過了487家,但到了2023年底,能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已大幅減少至40多家。其中包括一些曾經備受矚目的造車新勢力,如愛馳、威馬、高合等,都已走向“死亡”邊緣。而一度拿下2022年新勢力銷冠的哪吒汽車,以及曾經背靠廣汽和蔚來的合創汽車,也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
盡管如此,頭部企業的表現依然亮眼。以比亞迪為例,其第三季度營收突破了2000億元,首次實現了季度營收超越特斯拉的壯舉。在國內市場,比亞迪更是無人能敵。今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的凈利潤達到了252.38億元,幾乎等同于上汽、長安、廣汽、長城、賽力斯五家車企的凈利總和。乘聯會數據顯示,10月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同比增長58%,環比增長14%,其中比亞迪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更是首次突破50萬輛,創歷史新高。
然而,降價消息的傳出,還是在資本市場引發了一定的波動。在A股三大股指大漲的背景下,和勝股份盤中一度大跌5%,新鋁時代、溯聯股份跌超4%。截至收盤,溯聯股份下跌0.6%,和勝股份下跌2.09%,新鋁時代下跌1.89%。這反映出市場對于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競爭態勢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