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知乎寫網文,有人看嗎?
- “像是中了一張彩票”
- 留住漏“網”之“魚”
- 用網文“曲線救知乎”
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石燦,授權轉載發布。
“我進宮這件事,原是個意外。
我叫江映柳,今年十四歲,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當朝太傅,祖母是圣上的姑祖母華陽大長公主。父親叔父在朝為官,哥哥們年少有為......”
這是作者“夢娃”在知乎問題“為什么后宮中嬪妃們一定要爭寵?”下的高贊回答,后來在讀者的熱情催更下,被逐步擴寫為 50 萬字長篇小說《宮墻柳》。
有用戶提出質疑,“挺平常一個問題,也不知怎么就把知乎改造成晉江了”。就連題主自己也納悶:“怎么(回答)都是小說,本來只是想聽聽客觀的理智分析。”
他們的疑惑并沒有阻止《宮墻柳》“火遍全網”。
“小柳兒千萬不要學她,喜歡誰不好,喜歡皇上,這不是有病么?”
和其他宮斗文的戲碼不同,《宮墻柳》更多刻畫了后宮的姐妹情緣,來自站內外的網友都為她們囿于宮墻的悲慘身世“淚灑知乎”。
距離提問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夢娃的這條回答已經收集了 28 萬贊和近 2 萬評論;在B站,粉絲在小說的基礎上剪輯出幾十個版本的視頻作品,最高點擊量超過 100 萬。
一開始,當事人對于答案的突然大火也表示“懵逼”:“嚴格地說,這個回答是答非所問了,畢竟題主問的是為什么后宮的妃嬪們一定要爭寵,而我不僅沒能給出科學合理的解釋,還跟風寫了小說,寫小說想表達的還是不管她們爭不爭寵,日子都不會太開心。”
夢娃并不是“故事答題”的首創者,但她的回答卻為知乎打開了小說世界的大門。
在知乎寫網文,有人看嗎?
“一年前我在知乎為《宮墻柳》抹淚,今天我又在知乎為《洗鉛華》心碎。”一位網友微博網友如是說。
《洗鉛華:惡毒女配生存錄》是知乎鹽選專欄中的網文作品,目前是專欄“文學”類別中熱度最高的自制內容。這是一篇“穿書”小說,小說女主穿越到自己追的小說里,不得不扮演不討喜的“白蓮花女二”,為避免落入原本的悲慘結局而斗智斗勇。
作者“七月荔”告訴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她從小喜歡閱讀,但之前并沒有寫網文的經歷,直到去年 8 月看到知乎上有大量“故事體”答案,才開始正式動筆創作。
吸引她開始寫自己的腦洞故事的,就是“為什么后宮嬪妃一定要爭寵”一問下的《宮墻柳》。
2019 年 12 月,她開始在知乎連載更新《洗鉛華》。起初寫作速度特別慢,沒有提綱,寫完之后再修改,每天下班后寫 2 個小時左右,大約更新 2000 字。
圖截自知乎
《洗鉛華》是七月荔寫的第一篇穿書類古言文。多數穿書小說的人物設定是穿越成為男女主,但《洗鉛華》卻讓“我”穿越到“女配”身上。不錯的文筆和人物設定,讓七月荔收獲了許多新粉絲。
文章更新到第 10 天后,七月荔每天都能收到上百條信息,絕大部分都是催更的。小說原于 1 月份完結,在讀者私信轟炸下,七月荔又在 2 月更新了幾篇番外。
“看的人多了就會有人催更,我自己就更有更文的動力。”七月荔說。
知乎另一位作者“閑掃落花”的更文契機,也與《宮墻柳》有關。
閑掃落花曾混跡于大大小小的網文平臺和閱讀App,有七、八年的寫作經歷。她把寫文的緣由歸結為“無聊”,身邊趣事或虛幻夢境,都是她打發打發無聊時光的創作素材。
高中時期,她在17k小說網更文,第一次收到了作者簽約的站內短信,不過自認為“小學生”水平的她并沒有認真考慮。
閑掃落花現在是一名老師,偶爾會給同事們分享自己寫的小說。去年暑假,《宮墻柳》剛剛火起來,有同事分享了文章并建議她“評論有很多人寫小說,你也可以去寫”。
那段時間,她正在一個閱讀App投稿,但作品始終得不到推薦,個位數的閱讀量讓她很沮喪。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她復制了在兩年前完成的短文“蹭個熱度”,那是她自認為完成度最高的一篇文章。
圖截自知乎
文中,她引用了《玉樹后庭花》的一句詩“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正好對應了小說女主凄慘的后宮生活,她便以詩名命名了這篇短文。
在知乎更文前,閑掃落花對知乎并不熟悉。她沒有想到,在知乎的“曲線救國”,竟然讓這篇“過期小說”有了人氣。
今年 2 月,閑掃落花突然發現自己的回答有了“質的”飛躍。有微博大V以截圖的方式轉載了文章,還有不少小粉絲告訴她在QQ空間里看到了這篇小說,許多中學生看到后,特意來知乎原答案點贊,她都在評論區一一回復感謝。
“像是中了一張彩票”
“有人看”和“受歡迎”已經讓閑掃落花感到意外,小說為她帶來的不菲收入更讓她直呼像是“中了彩票”。
今年 3 月,閑掃落花收到知乎編輯的短信,想要購買《玉樹后庭花》的獨家版權,期限為 10 年。
3 月 25 日,知乎將《玉樹后庭花》收錄進合集《宮墻之內: 8 個虐戀情深的后宮言情故事》中。不到兩個月后,閑掃落花又得知,她還將拿到單篇小說在這期間的 10 萬元分成。
圖截自知乎
2017 年,閑掃落花曾在一個叫銀河文學的App上更文,經書友推薦,編輯向她發出作品簽約的邀請。她憑借這部 20 多萬字的小說賺得 5000 元稿費,而為她帶來六位數收入的《玉樹后庭花》只是一篇 3 萬字的短文。
她最大的感受是突然發了一筆橫財:“我覺得如果有更多優秀的作者涌進來,應該能賺到更多。”
與閑掃落花相似,七月荔在 4 月接到知乎的“橄欖枝”。 4 月 10 日,《洗鉛華》正式在知乎上線。知乎為這篇 20 萬字的小說單獨設立了鹽選專欄,評論區原答案也被修改為“加入會員解鎖全文”模式。僅在 4 月份,《洗鉛華》就為七月荔帶來近 40 萬元收入。
圖截自知乎
據刺猬公社了解,目前知乎與網文作者簽約后,會為作者或其作品開辟鹽選專欄,這些作品可經過拓展和升級,進入知乎會員的內容體系。
專欄作品為知乎帶來的盈利分為兩部分:非鹽選會員直接支付專欄價格購買作品,鹽選會員可免費閱讀。平臺會分別計算專欄購買量和會員點擊量,并按照約定的分成比例將收入按季度結算給作者。
在主流網文平臺上,網文的簽約模式一般分為分成、買斷和保底分成三種。新人或普通作者通常沒有話語權和議價權,多數情況會被動接受平臺或網站的合約類型。對比之下,閑掃落花覺得知乎的簽約機制足夠“人性化”。
在利益的“誘惑”下,兩位作者依然保持著自謙自省的態度。她們都表示,至少在短期內,還會先把寫作當作愛好和副業發展。
“就我目前的寫作經驗和水平來看,還需要慢慢磨練和學習。”七月荔充電的一個方式是閱讀名著,她在知乎收藏了不少關于書籍推薦的問答,準備按照書單慢慢讀完。
全職作者是她努力的方向。她仍在知乎繼續連載短篇小故事,把故事變為適合開腦洞的知乎問題答案,作品以古代題材為主。“古代題材能發揮的腦洞比較大,故事情節也有更大的創新空間。”
順著這個想法,七月荔正在籌備自己的下一篇長篇小說。“我前段時間看了一個秦朝的歷史故事,想以此為背景創作下去,現在還在構思框架擬寫提綱,不會像之前那么‘沖動’了。”
閑掃落花則更加“佛系”,“順其自然”“不強求”是她一直以來的處事態度。
去年 11 月,她開始在個人專欄連載小說《月滿西樓》,中間因為一些原因斷更了。在得到“意外”的稿費激勵后,她復更了這個故事,態度也更加認真,現在已經更新至 66 章。
除了在知乎輸出作品,閑掃落花也經常瀏覽“網文大神”的知乎問答,學習如何把握行文節奏,在平臺攝取養分。
留住漏“網”之“魚”
5 月 8 日,“知乎鹽選會員”官方賬號公開向知乎的創作者發出“一起碼文”的邀請。
事實上,知乎和網文作者之間不僅是單向邀請,還是雙向選擇的關系。
網絡文學雖蓬勃發展,但由于行業的金字塔效應,進入大眾視野的只是少數。《 2018 年網絡文學發展報告》顯示,國內網絡文學創作者已達 1755 萬,其中簽約作者僅有 61 萬。簽約作者中,兼職作者占比61.9%。 2018 年新增的網絡小說中僅有3%是簽約網文。
更現實的問題是,在所有網文創作者中,月收入高于 5000 元的作者占比僅為15.4%。
在這樣的環境下,平臺流量和收益對作者的激勵十分明顯。平均每位網絡文學創作者會創作大約1. 39 本小說,平均每位簽約作者會創作2. 11 部小說。這意味著,大部分涉足網文寫作的作者,容易在創作 1 本書后放棄;但在有了簽約激勵后,作者的平均創作數量會得到提升。
很多作者選擇在知乎上更網文,除了考慮到流量和收益以外,創作體量的門檻較低也是原因之一。在邀請碼文的海報中,知乎也將“不再頭痛熬長文,中短篇也能高收益”列于“來知乎碼文三大原因”之首。
圖片來源:知乎@知乎鹽選會員
一位關注網文行業的媒體人介紹,一般來說,篇幅在 20 萬字以下的網文,很難在主流小說網站生存;而非頭部閱讀平臺又缺少流量,往往會出現像閑掃落花過去一樣“寫文沒人看”的情況,最后失去創作熱情和動力。
在網文平臺,讀者更注重閱讀爽感,也更愿意為大篇幅的內容付費。而在知乎,讀者對短篇內容的包容度更高。
在網文平臺無法達到付費線的短篇小說,在知乎上卻能被收錄進作品合集,訂閱模式類似于電子雜志。
2016 年,知乎推出“知乎書店”,將“知乎·鹽”、“一小時”,以及“知乎周刊”系列納入付費電子書內容,也在逐漸獲取了部分網文版權。用戶可以在“書店”購買、下載和閱讀電子書,也在知乎建立了一定的閱讀習慣。
為了讓更多作者和小說故事被看到,知乎以多種運營模式輔助,其中包括推送“你知道哪些反套路的故事”“假如你是虐文女主你會怎么辦”等可發揮腦洞的問題,或通過“故事檔案局”等官方賬號主動發起相關討論話題。
對于部分偏好硬核知識的用戶,這種運營方式并不討喜,但知乎顯然從擁有獵奇心的年輕用戶收獲了更多正向反饋,也為寫作新人、腰部作者、中短篇寫手以及專業門檻高的作品提供了棲息之地。
以科幻為例。一位深耕網文十余年的作者告訴刺猬公社,由于科幻題材需要較強的科學邏輯,寫作門檻高,長篇連載難度大,在網文平臺生存困難。他主攻歷史神話類小說,對科幻小說很感興趣,但一直沒有嘗試過。
但知乎對短篇的包容度,再加上平臺的強專業基因,科幻可能會成為知乎在網文內容的突破口之一。
另外,知乎有大量故事屬性很強的UGC內容。不論是專業還是生活相關問題,從個人職業或經歷出發講故事,一直是知乎用戶答題的鮮明特點。
有一個細節能夠體現這一用戶習慣的延續。網文圈有一個市場規律,作者,特別是非頂尖作者,通常會采用第三人稱視角,從而防止讀者因厭惡主人公角色失去閱讀的爽感;而鹽選專欄的小說中,以“第一人稱”寫作的比例很高,用戶對此包容度也更高,這樣的文章也更有“知乎的味道。”
用網文“曲線救知乎”
近年來,面對平臺流量與用戶紅利壓力,“提升日活”成為知乎的一個棘手問題,但作為國內最大的內容知識社區,知乎仍擁有超過 2 億的注冊用戶。
今年 3 月,知乎用戶“賤賤”在圈子內發起一項“知乎年齡分布”的投票調查。結果顯示,參與投票的 5000 多名用戶中, 90 后、 95 后、 00 后的比例分別為19%、47%和22%。雖然投票樣本和整個平臺的用戶年齡分布有所偏差,但知乎用戶的確有從精英化到年輕化的趨勢。
2019 年,網絡文學讀者群體也表現出明顯的迭代性,“網生代”已成網絡文學接受主體和消費主力。
根據《 2019 年度網絡文學發展報告》,4. 55 億網文用戶中, 90 后的用戶已超總量的70%,分別是: 90 后15.56%、 95 后18.49%和 00 后36.03%。付費用戶中, 90 后占19.73%, 95 后占23.87%, 00 后占22.54%,三者超過用戶總量的66%。
兩個群體的趨同性,讓“知乎追文”成為可能。
對知乎來說,因小說作品涌入的活躍年輕讀者,是其拉動會員增長和付費內容的消費主力。
《洗鉛華》和《宮墻之內》兩個鹽選專欄,在 2 個月內分別擁有 22 萬和 31 萬熱度。在文學專欄熱門內容下,《相愛先殺案件簿》《民間驚悚故事》《西游新說》等懸疑腦洞類站內原生小說熱度也居高不下,作品評分均超過 9 分。
圖截自知乎
除了拉新,在這個時代下,優質內容本身就是一筆可觀的財富。
2019 年 11 月,知乎決定放大故事屬性的價值,舉辦了第一屆故事大賽“講述親歷故事,記錄真實人生”,并在今年 3 月公布了獲獎作品。
其中,知戶用戶“北邙”憑借作品《兩世為人:被越獄者的一生》獲得二等獎。知乎團隊進一步與北邙合作,打造出爆款鹽選專欄《獄警往事:犯罪背后的人性深淵》。
賽果公布時,知乎表示已聯合騰訊視頻、光線影業、開心麻花等影視公司,作家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人物》等出版機構與媒體,共同進行圖書出版、影視劇創作等多維度的 IP 開發。
走出知乎的《宮墻柳》也證明了知乎網文同樣具備IP開發的空間與潛力。
不久前,《宮墻柳》實體書出版,并在當當、京東、鳳凰新華等平臺全渠道預售;作者還在去年授權三聲天下工作室,完成了《宮墻柳》多人有聲劇的制作。
閑掃落花還遠沒有考慮到IP化作品這一步。
“我還想不到那么長遠,只是覺得收到的稿酬完全超出我的預期。知乎‘待我不薄’,我以后肯定要貢獻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