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汽車市場迎來了幾則引人注目的消息,特別是關于豐田汽車在新能源技術領域的布局,讓人看到了日系車企在電動化轉型上的新動向。
豐田旗下的幾款車型在技術路線上各具特色,如bZ3C采用了比亞迪的三電系統和端到端智能駕駛技術,鉑智3X則與埃安霸王龍共享平臺,而鉑智7更是配備了電子外后視鏡,直接與小米SU7展開競爭。這些舉措不僅展示了豐田對中國市場的深度融入,也反映了其與中國供應鏈的緊密合作。然而,豐田的野心顯然不止于此。
豐田計劃在2026年推出全固態電池,并已獲得日本經濟產業省的認定。這一消息不僅彰顯了豐田在新能源技術上的前瞻布局,也預示著汽車行業即將迎來一場技術革命。本田也不甘落后,宣布將建立全固態電池示范生產線,預計2025年1月啟用,并強調通過工藝改進和生產效率提升,將進一步提高成本競爭力。
全固態電池相較于傳統的液態鋰離子電池,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快的離子交換速度和更低的安全風險。目前,豐田的全固態電池已經能夠實現1200km的超長續航,并且10分鐘內即可充滿電,這一性能甚至可以與燃油車的加油速度相媲美。一旦這種電池大規模量產,將對整個汽車行業產生深遠影響,不僅將進一步削弱燃油車的競爭力,也將對現有動力電池體系下的電動車造成巨大沖擊。
盡管國內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的發展相對滯后,但并不意味著沒有追趕的機會。長安汽車高管曾表示,國內企業與豐田等技術巨頭的技術差距在3到5年,但這個數據并不絕對。國內企業在固態電池路線選擇上有所不同,但隨著電池價格下降和液態鋰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部分路線已經失去競爭力,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巨頭也開始轉向硫化物固態電解質路線。
盡管硫化物固態電解質路線面臨諸多技術難題,如陰陽極的穩定性、鋰枝晶的生長以及對水汽的穩定性等,但國內企業憑借在產業鏈上的優勢和技術創新能力,有望在固態電池技術上取得突破。目前,全球超過70%的鋰電池由中國制造,這為中國企業在固態電池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與此同時,日系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變革也在加速推進。以廣汽豐田為例,通過與廣汽的平臺、比亞迪的三電系統、高通的智能座艙平臺以及Momenta的智駕系統合作,找到了新能源時代的切入點。廣汽的純電專屬平臺不僅提升了續航和空間利用率,還通過引入賽道基因和超跑技術,讓新一代車型的加速性能和車身動態響應有了顯著提升。
在豐田全球體系的加持下,消費者能夠以10-15萬的價格享受到高階智駕、智能座艙以及享譽全球的安全標準。這標志著豐田已經深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第一線,開始與中國市場深度融合。
固態電池作為日系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重要一環,已經成為其搶占電動化賽道的關鍵。一旦固態電池技術取得突破并實現大規模量產,日系車企將有望在動力電池領域回到同一起跑線,重新奪回在電動化領域的領先地位。
對于消費者而言,無論是燃油車、電動車還是采用固態電池的新能源車,只要性能好、節能且經濟實惠,就會受到市場的歡迎。因此,無論是合資車還是國產車,只要能在技術上不斷創新和突破,就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