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歐盟正醞釀一項新政策,意在要求赴歐投資建廠的中國內地企業分享技術產權,作為享受歐盟補貼的前提條件。這一計劃是歐盟為構建更嚴格的清潔技術貿易制度的一部分,并計劃在12月啟動的10億歐元電池開發補貼項目中率先實施。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歐盟此舉旨在推動綠色技術的轉移,未來或將此規則擴展至其他綠色行業。
在電動汽車等綠色技術領域,歐盟正密切關注中國的發展。國際能源署發布的《2024年全球電動汽車展望》顯示,2023年中國在全球電動汽車新注冊總量中占比高達60%。同時,歐盟市場也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新增注冊量和銷量均較上一年度提升了約20%,德國更是躋身全球電動汽車注冊量前三。然而,在全球經濟波動和通脹高企的背景下,歐洲汽車產業的轉型面臨重重挑戰。
歐洲汽車制造商和零部件供應商正面臨生產和銷售的雙重壓力,導致生產量下滑,銷量疲軟,盈利能力大幅縮水。大眾汽車已計劃關閉部分工廠并裁員,博世也宣布了全球范圍內的裁員計劃。這一系列舉措反映出歐洲汽車行業在轉型過程中的艱難處境。
面對挑戰,歐盟似乎急于尋找解決方案,但某些舉措卻顯得過于激進。歐盟試圖通過要求中國企業轉讓技術來換取補貼,這種做法不僅缺乏誠意,還可能引發貿易爭端。實際上,中國也在積極應對歐盟的舉措,通過外交渠道尋求合作與解決之道。例如,中德高層會晤后,盧森堡外貿大臣受邀訪華,顯示出中歐在經貿領域的合作仍在繼續。
與此同時,中國在貿易爭端中也采取了針對性的反制措施。針對歐盟對華加征關稅的舉措,中國宣布擴大對進口歐盟乳制品的反補貼調查范圍,新增了多個補貼項目。這一行動不僅是對歐盟關稅政策的回應,也彰顯了中國在貿易爭端中的決心和實力。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在與中國磋商過程中的某些小動作,如單獨與個別中國車企談判,以及要求中企轉讓技術等,都反映出歐盟在談判中缺乏誠意和平衡考慮。這種只考慮自身利益的做法,不僅無法達成共識,還可能進一步激化貿易爭端。因此,中方有必要對歐盟的這些行為予以敲打,以維護自身利益和貿易秩序。
中歐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力量,應本著平等、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通過對話和協商,雙方可以找到解決貿易爭端的最佳途徑,實現互利共贏的發展目標。